窄屏浏览

培育特色小镇 加快转型发展

——在政协洛南县九届二次全会上的发言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18-02-23 作者:政协办 发布人:政协办 浏览次数:
 

县政协委员、古城镇党委书记  唐芳

201825日)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培育特色小镇,加快转型发展》。

一、把握内涵,精准定位

2015年年底,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国家有关部委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并指出: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

2016年以来,参与玫瑰小镇一期工程建设的同时,随团到浙江、贵州等地的知名特色小镇考察学习。

通过理论学习、外出考察和工作实践,我对培育特色小镇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一是要保护耕地,集约发展;二是培育产业,构筑支撑体系。特色小镇,首先“特”在“产业”,“特”在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务;三是统筹城乡,内引外联。特色小镇虽然独特,但不独立,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新生事物。既要承接城市过剩产业和人口,又要转移和吸纳农村新兴产业和人口,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特色小镇兼具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和定位要比新农村的要求更高,兼具“特”和“镇”双重特征;五是传承文化,展现特色风貌。特色小镇历史沉淀的物质元素和非物质理念与习俗,基于小镇自然景观的独特特点,通过其特色产业的打造和发展,旅游产业的支撑和宣传,使之别具一格、之风情万种。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特色文化的提炼、传承、保护与培养。

二、破解难题,精准施策

去年以来,我县在推进特色小镇创建中呈现出“大写意、大手笔、大作为”的强力推进态势,音乐小镇、玫瑰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遵循“产业特色贯穿始终、生态特色锦上添花、人文特色提升内涵”的定位,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科学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今后仍需破解四大难题:一是特色产业培育乏力,打破常规的难度大;二是创意和理念亟待拓展,打破异地移植的难度大;三是招商引资跟进欠缺,打破政府唱独角戏的难度大;四是投资回报欠佳,打破举债建设困局的难度大。

三、群策群力,加快步伐

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上,气宜聚不宜散、劲宜鼓不宜泄,必须要有“不破楼兰誓不还”的信心很勇气。借此机会,提出五方面的建议:

一是超前规划是基础。特色小镇应因地制宜制定专项规划,将相关、相近、相似的行业规划和工作计划纳入到统一规划之内,与新农村规划、集镇规划等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努力实现产业优先、自然与人文融合、生态资源利用、注重历史文物保护,特别是要更加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入。规划方案要充分考虑“十三五”时期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并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相结合,思维超前、理念创新、定位准确,从小镇的功能、产业方向、建筑风格、配套设施等方面考虑,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连续性。 

二是产业发展是重点。建设特色小镇,本质上是推动产业发展,形成特色经济。要紧密结合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引入创新要素,在特色小镇的产业培育发展过程中,坚持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围绕特色优势,或打造特色,或做强品牌,或补足短板,或延伸链条,努力把产业作用发挥到极致,把产业的触角延伸到方方面面。

三是服务健全是关键。要积极探索新型、高效、科学的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在特色小镇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游客”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增强工作人员在理念、服务、信誉、管理、品牌等方面的“软实力”。积极营造诚信旅游服务环境,实施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四是招商引资是核心。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在于连续性和创新性,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小镇建设的创新发展和超前发展,保持小镇的生命力,形成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能辐射整体经济发展、引领产业优化升级。通过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产镇融合,做强做大做远特色小镇。

五是环境改善是保障。要不断加大对小镇居民环境保护和文明意识以及卫生习惯的培训和引导力度,让居民树立景区主人翁意识,真正把景区当成自己的家来保护爱护。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特色小镇周边环境质量和水平,加强“路边、河边、村边、景区边”的环境整治,形成“整体是景区、路上是景观、处处是景点”的旅游大环境。 

 

 以上发言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