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澍(1903~1928)字东园,河北省易县南贾庄(今徐水县贾庄村)人,黄埔军校一期步兵科学员,是开拓西北武装斗争的先锋战士,是著名的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1928年7月1日,在洛南县保安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5岁。
他是一颗耀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之星,由他燃起并传播的革命武装起义的火种,在包括洛南县在内的西北地区一直没有熄灭,而且越燃烧越旺。不仅为毛泽东主席率领的中央工农红军胜利抵达陕北送上了一份奠基之礼,而且照耀着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
唐澍短暂的一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发展陕西和西北地区的武装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特别是他在洛南的红色故事永远流传。
1928年1月,清涧起义失败后,唐澍历尽艰险回到西安,向省委汇报了清涧起义失败的经过和教训,请求分配新的任务。中共陕西省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给陕西工作的指示,为了加强对我党掌握的革命武装许权中旅(时驻洛南县三要司)的领导,决定派唐澍来到“许旅“参加旅党委的领导工作。27日,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军事委员的唐澍受省委派遣,与周益三、廉益民一起经华县、再翻越秦岭,经洛南保安、寺坡等地,30日到达在洛南三要发展的国民革命军联军第二军新编第三旅(亦称许权中旅)任旅参谋长,与旅长许权中,旅党委书记高克林及先期到达的省委特派员刘志丹、谢子长等一起参加许旅的领导工作,为渭华起义做军事上、组织上的准备。唐澍一到“许旅”,就认真传达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对“许旅“的指示,与许权中、刘志丹等对部队进行整顿,萧清内部,纯洁组织,撤换不称职的指挥员,提拔优秀的党团员到领导岗位。开展轰轰烈烈的练兵、扩军、打土豪活动。先后撤换了旅参谋主任韩威西、连长张民三、杨振远、张汉三的职务,由刘仲偕、胡震、周益三、郑殿华、张万通等党员骨干接替,对清理出来的十余名叛党乱军分子在三要、寺坡、峦庄等地进行处决。
他为进一步加强部队组织建设,积极培养发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三要驻防期间,发展党员112人,团员13人,使党员人数由原来的35人增加到165人,党支部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18个,基本上达到排有党员、连有小组、营有支部。为扩充军队,唐澍和许权中等一起,利用走村入户,宣传鼓动、插旗招兵等形式,先后在洛南鸡头关、三要司、古城、景村、灵口、峦庄(今丹凤县)等地动员贫苦青年参军参战,很快就将许旅入洛时的1290人增加到2000余人,重新组建了五、六两个步兵团。为解决部队弹药缺乏问题,依靠群众支援,在三要街建起了小型修械所,修理枪炮,利用群众自己炼的铁制造手榴弹和炮弹。同时,唐澍亲自带兵在三要街东河滩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练兵活动,利用山谷打靶,爆破、实弹射击,负重长跑、爬山、投弹、刺杀等军事技术的演练。一时间,洛南成了培养革命武装的摇篮、各地党组织纷纷介绍士兵到洛南培训。
1928年3月,渭华地区党组织选派宋蔚青、孙景堂、王化民、李宝荣、王东海等28名党员骨干和积极分子来洛受训。训练时,唐澍对这些骨干分子十分重视,亲自给他们训练,传播军事技术,讲授军事知识。训练一个月后在许旅营长李大德的带领下,带着粮食弹药返回陕东特委后,以这些同志为骨干,成立了陕东赤卫队,在渭华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旅”部队在洛南三要驻防期间,唐澍总结了清涧起义失败的教训后明确指出:搞工农革命,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使军队立于不败之地。在三要司他经常向战士们讲:我们的队伍是老百姓的队伍,和别的队伍不同,不准欺压百姓,要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群众纪律,那个团、营、连出了问题,都要追查领导的责任。对农村的地痞流氓,不务正业的,偷伐群众树木的,我们的部队都要管,要维护群众利益。
一次,唐澍和许权中在三要街西与一位农民交谈时,看见他们一家老小喝的用野菜和少量玉米糁子煮的稀饭时,便问:“老乡,你们光喝这菜汤能行吗?”那位老乡气愤地说:“收的粮食让老财要走啦,哪有粮食吃,就连这菜汤也快喝不上了。”唐澍和许权中听后,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旅部,立即派王敬宜给那户农民送去一袋面粉,使其深受感动。在宣传动员下,当地群众纷纷起来揭露三要龙头恶霸何豹子、寺坡罗沟劣绅罗秀云等人欺压群众,残害百姓的罪行。唐澍、许权中根据群众的要求,在东洼召开军民大会,让穷苦农民杨春录等人上台控诉何豹子、罗秀云的罪行后,将何、罗二人在三要街沙河滩进行处决。灵口、峦庄的部队也分别击溃了胡登玉匪部和阮华生民团,安定了民心,稳定了社会秩序。
那时,唐澍和许权中还经常深入到三要的东坪、吴村,水磨等地了解情况,体察民情,访贫问苦,征求意见,帮助群众种地、砍柴、磨面,和群众一起劳动,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受到大家的拥护和爱戴。一次,他们在三要水磨学校和陈太尤等人拉家常,征求群众意见。几位老人看他们态度诚恳,说话和蔼,向他们反映了驻吴村教导营战士常到龙头沟砍柴时,回来插斜,将学校门口的麦田踩了一条路。正说着几个战士背着柴禾又进了麦地。唐澍、许权中立即命令战士退回去,从河埝上走。第二天,派人把踩踏的麦田用刺条挡了起来。如今,为纪念“麦地一条路”的来历,当地为“护田处”立碑记念。期间,灵口部队利用训练间隙,动员官兵修筑了灵口街道。当地群众为纪念这支为民谋福利,办好事的部队,遂把这条路起名为“许旅路”。
许权中旅在三要驻防时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三要杨村群众杨义堂、杨庄娃等人主动组织起来为部队筹集粮草;三要街群众主动把自己炼的铁支援部队修械所制造枪炮;永坪陈太雷等人把准备过年的猪肉、黄酒送给部队;灵口街妇女自动组织起来为部队战士浆洗缝补衣服。会仙台、水磨、杨村、何村、马家坪等地贫苦农民,在许旅部队的带动下,很快组织起来,成立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政权组织——农民协会。一时间,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财物的群众运动席卷蟒岭南北、洛南各地。在他们的带动下,洛南的革命活动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景村农民刘实通、岳新明等400多民众揭竿而起成立的“红枪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红二十五军入陕后改编为抗捐第一军。这些新生的革命力量连同这块受革命熏陶的红色热土一起,在中国革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8年5月,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以许旅为基础,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任总司令、刘志丹任军委主席,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队和赤卫队、骑兵队共1000余人,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渭华起义。1928年6月25日,为保存革命力量,唐澍率领革命军300余人,翻山越岭来到洛南县两岔河一带,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两岔河(即洛源)是洛南的西陲、距县城约90华里,北临秦岭与渭南华县毗邻、西南与蓝田、商县交界,山大林深、沟壑纵横,具有复杂的地形和险要的地势。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利于隐蔽,加之五县交界,反动统治比较薄弱,是部队休养生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安全地带。
部队到达蒋沟口时,两岔河街上驻扎的华县高塘逃出的武德茂民团,得知工农革命军到来,便仓惶弃街而逃。当地群众因常遭土匪和国民党部队骚扰,误认为是敌人又来了,大都跑进深山躲避。唐澍、刘志丹进街后问明情况,迅速动员群众返回家里,一方面宣传工农革命军的政治主张和革命道理,一方面率领部队开展打土豪、救穷人运动,没收了洛源街“合盛顺”商号、保安“义仓”、财东杨治太等财物,分给贫苦农民,处决了洛源街地痞蔡林娃和保安焦沟奸淫妇女的坏和尚,举行了军民联欢大会,演出了《拉兵》《要粮》等剧目,深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群众主动腾出房子让部队住,为战士烧水做饭。在洛源街召开了追悼渭华起义死难烈士大会。唐澍在大会上讲:“革命并非一帆风顺,难免牺牲和失败,虽然我们撤离了渭华地区,但我们还有300多人,还可以作战,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也要血战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
革命行动的蓬勃发展使敌人惶恐不安,遂调集李虎臣部从潼关撤下来的方少海、丁增华几个残旅和地方武装1000余敌“围剿”保安。6月30日晚,唐澍亲自率领二大队、六中队和还未建制的3个班近百人星夜驰援保安。不料刚到保安街雷家院,便遭到从四面八方压来的敌兵包围,枪声密集、子弹如雨。唐澍急令郑殿华带六中队抢占雷家院北之金台山一制高点,阻击敌人掩护部队作战,自己带部队冲入阵地。战斗异常激烈,从拂晓一直战斗到早饭前后,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唐澍陷入敌阵不得脱身。部队被冲散后,撤出的部队一部分进入石头峪和上金台山西蒿坪岭、高贬、碾子沟向北撤出,另一部分经八道河向西撤退。唐澍仅带6名战士夺路撤往碾子沟方向时,又遭陈彦策民团截击,到唐岭时身边仅剩警卫员许天洁一人。敌人将他们团团围住,并疯狂的嚎叫着“抓活的”,在这生死关头,唐澍临危不惧,怒骂:“龟孙子来吧”!这时一粒子弹射中警卫员许天洁右手,唐澍令其卧倒,自己举枪向敌人射击,不幸腹部中弹,仍坚持战斗。待弹尽粮绝时,许天洁看见唐澍的颈、胸部多处中弹,全身是血,倒在雪泊中,已壮烈牺牲。
唐澍阵亡后,敌人把唐澍的头颅割下来,挂在洛南县西城门示众。群众看见后,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唐澍的头颅取下掩埋,遗体由保安唐岭农民余善伯、余善歧、余善有、党金同等人埋在洛南保安镇唐岭的栲树梁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洛南县人民政府在唐澍的牺牲地立碑,列为革命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以资万古千秋永远纪念。(吕三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