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罗锦文烈士纪念碑的红色记忆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19-09-20 作者:吕三运 发布人:政协办 浏览次数:


罗锦文烈士纪念碑位于洛南县古城镇古城街。罗锦文,1914年5月29日生于陕西省洛南县三条岭蟒岭沟一贫苦农民家里。

罗锦文4岁时生母去世,因父亲在远离家门的县城行医,便跟随在庚家河街开药铺的四叔罗宏章生活。每天早晨和下午,他要与穷伙伴一起放牛放羊,并遵照四叔的嘱咐采集中草药。回到家里,便帮叔父干活,不是擦桌子抹板凳,就是帮其抓药。艰苦的生活,一身“野”气的深山穷伢子,反而变得沉默而内向,深谙大人的苦楚。四叔看他有心劲,便抽空教他写字习文,9岁时就能背颂唐诗、古文。稍大,四叔为其定亲成婚,妻子李春珍系农家女子,先后生女儿罗当娃、罗改娃,抱养儿子罗双慰。

罗锦文婚后不久,便进县城随父生活,入父亲与贝德伟办的福音堂小学读书。该校除国文课外,又增加算术、图画、音乐、体育等科目,使久居深山野洼的罗锦文耳目为之一新,见识为之开阔,求知欲望激流涌浪般地撞击着其心扉。他下定决心要“弄清世间事,读尽天下书。”

正当罗锦文潜心攻读之时,贝德伟和罗锦文的父亲命他与一些年龄大的学生信奉基督教,贝氏分别给他们起了教名,罗锦文取名马可。

1930年秋,罗锦文考入洛南县职业学校。该校除开设普通初级中学应有的国文、历史、地理、代数等科外,是以专业课为主的,罗锦文学习蚕科专业,主要课程有养蚕、缫丝、培桑。

职业学校的倡导者及其校长,属“实业救国”主义者,经常勉励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为国出力,振兴中华。罗锦文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亦认为中华之衰弱,国民之愚钝,其源概出于无知,因而奋发攻读,悉心研究,立志用知识救国于颓败、解民于倒悬。然地处秦岭东南麓的洛南县,境内丛山绵亘,丘陵起伏,河流交错,交通梗塞,加之天灾流行,匪祸迭乘,以致商业凋敝,农业衰竭,因而虽有有识之士倡导办学,培养实业人才,但毕竟因政治制度、自然条件的制约,职业学校徒有其名,学生学了也无用,毕业后无人问津,职校也不挤自垮。

1931年秋,罗锦文考入洛南县初级中学。时值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扎进了每一个有民族意识的中国人的心。本想一心读书的罗锦文,此时却心烦意乱,如坐针毡,每与同学谈及国事,莫不愤恨日军的横暴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他决心出走,寻求更能“适合”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职业”。

1932年秋,罗锦文在贝德伟的介绍下,以基督教徒的关系,考入外国教会所办的西安广仁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学校学制四年,半工半读,开设生理、解剖、药物、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教师中绝大多数是英、德等外国人。

罗锦文跟随父亲生活多年,对诊病、司药、临床治疗等医理医务耳濡目染,故学医看病对他已不很陌生;加之刻苦学习,悉心研究,勤学好问,成绩在全年级始终独占鳌头,而外科知识临床技术尤为超群。学友对其才华,无不敬慕。他与同学团结友爱,常常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常代有事、有病学友值班,其任劳任怨之品德堪值称道。

罗锦文的家庭经济状况,自父亲从医后,景况日趋好转。罗锦文富有同情心,常将家中钱物接济无钱少衣的学友。每次省亲返校,总是将所带食物与学友们“分享”。他虽然性格内向而“面冷”,但与之交谈,却是无话不说,故学友们谓之曰“罗公面冷心肠热”。

护士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陕甘的贫民子女或孤儿,多半都是家庭主要成员信奉基督教者,学生除衣服自理外,伙食由校方供应,一日三餐,每餐八菜一汤。薪金每月一块银元,逐年递增一元。

学生轮流上课,轮流到病房护理,之外,还要为校长、教师打扫宿舍,揩擦地板。至于病房、科室卫生及公益劳动,属于学生自在不言中。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或学习,没有丝毫偷闲空隙,轮到值班,时间更长。紧张的学习,繁忙的的工作,沉重的劳动,深使一些体弱的学生力所不支。

广仁医院既是外国基督教会所开办,基督教义也就自然成为维系院内一切秩序的唯一精神支柱。院方管你是不是基督教徒,凡教规所有的,都必须照章办事,祷告、礼拜、听圣经释疑等,必须参加。医院所有规章制度,必须遵照服从,不准有任何自行其便的行为。罗锦文等人认为,学生名为学生、护士、实为外国人的苦力,认为外国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利用宗教、文化实行对中国侵略,比八国联军和眼前的日本法西斯的武装干涉更可怕。

1936年春毕业前夕,罗锦文联络同学赵学恭、梁希仁等,要求校方改善学生待遇和医疗条件,在一天晚上夜班时与校长梅卓然发生争执,直闹到院长处,仍未得到合理解决。院长舒含礼恼羞成怒,执意要开除罗锦文等人的学籍。这一决定激起了全校学生的强烈反对,遂组织全院职工护士罢课罢工,要求院方收回开除罗锦文的决定;答应护士职工关于改善待遇的八大条件。院方为了瓦解学生,恢复正常秩序,向学生家长发函,要求家长叫回自己的子弟。学生非但不回家,而且为了扩大影响,取得社会各界支持,专门成立了“外交组”,指派专人到西安各大医院、学校、报社、省教育厅、省政府、省党部等单位机关,说明闹学潮的原委;院方亦到政府、司法机关控告学生,要求查办。学潮延续周余,最后由省主席邵力子亲自出面解决,院方除收回开除罗锦文的决定外,并全部答应了学生的要求,学潮方告平息。舒含礼虽然被迫收回成命,但罗锦文义气凛凛,傲骨难屈,毅然离开广仁医院,入股西安同仁医院,任外科医生,管理该院中正街分诊所。

1936年11月,侵华日军又在华北进行军事挑衅,全国人民义愤填膺。而蒋介石却加紧实施其“安内”政策,对陕北的红军进行“围剿”。

西安事变爆发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西安各界抗日浪潮更加高涨,罗锦文更是激动不已,四处奔走呼号,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表白自己的抱负。他经常与原广仁医院职业护士学校同学董志侠、荆璞、崔海潮、吕书林,以及同仁医院学徒苏道理等青年谈论时局,抨击国民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罪恶行径。

1937年6月初,罗锦文返洛省亲,稍事休息后又急急要走。家人再三挽留,其执意不肯。妻子只好婉转地说,不几天就是你的生日,等过了再走吧。他还是以理相劝,明言“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者不算好男儿。妻子无奈,又暗示女儿抱住其腿,哭着不肯撒手。罗锦文望着女儿挂满泪珠的脸蛋,一丝幽情隐隐掠过心头。他对温柔贤淑的妻子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国难当头,还过什么生日呀?”面对“铁心”丈夫,妻子只好含泪相送。

当时,西安各大医院及火车站,拥满了从山西中条山一线运回的国民党第三十八军以及从古北口、东陵沟、卢沟桥、张家口一线辗转运送来的伤病员,救护工作十分紧张,罗锦文返回西安后,不由分说地投入到救治工作中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罗锦文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负责人,陈述自己的忧患情怀。这位负责人告诉他:从“九一八”到“双十二”,再到眼前的“七七”事变,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来,共产党就一贯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前不久,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动员共产党员到前线去,不惜一切牺牲,参加抗日战争;最近,中共陕西省委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发出了《告西北各界同胞书》、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大纲;现在西安各界的抗日情绪迅猛高涨,它必将冲破国民党顽固派和亲日派所设置的重重障碍,走向抗日道路。继而他又启发诱导罗锦文说“每个青年知识分子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担。”罗锦文的眼前豁然开朗,胸怀更加开阔。他决心实践共产党的主张,抛弃一切,奔赴抗日的战场。

从此,罗锦文的身影不时出现在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动员同仁行业的青年组织医疗队,开赴抗日前线。他通过秘密串连、写信、发电报等形式,先后联络在西安的洛南籍青年吕书林(西安广仁医院毕业留校生)、吕英杰(女,陕西省立医院学生,吕书林的胞妹)、阎玉珍(女,西安培华职业学校学生)、崔海潮(原广仁医院学生,时在洛阳一四六后方医院行医)、罗惠民(陕州二十六后方医院医生)、曹民哉(陕州二十六后方医院医生)、罗惠文(泾阳三十八军教导团第四连上士文书)、西安籍青年胡秀英(女,陕西省立医院学生)、刘世杰(女,陕西省立医院学生)、长安籍青年董志侠(泾阳三十八军医院医生)、蓝田籍青年翟碧文(女,陕西省立医院学生)、河南陕县籍青年苏道理(西安同仁医院学徒)、甘肃泾川籍青年荆璞(泾阳三十八军医院医生),和自己共14人。九男五女平均年龄18岁。

七七事变,加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本来早在西安事变后,中国内战基本停息。但国共关于合作的形式问题仍有很大分歧。因此,国民党西安的党、政、军、警、宪、仍然秉承蒋介石的旨意,竭力压迫限制共产党活动,阻挠和破坏各种抗日团体活动。面对重重困难和被绑架的危险,罗锦文义无反顾,勇敢地向前走去。

罗锦文秘密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简称“八办”)取得联系。“八办”处长伍云甫精心安排,并与山西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联系,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立即回电:“如不怨苦可前来,这是十二分的欢迎。”“八办”指令罗锦文为队长,伍云甫接见了全体队员,勖勉他们多立战功,报效祖国。

1937年11月初的一天晚上,全体救护队员集结于由罗锦文、崔海潮联系的中华基督教会内,第二天又在“八办”人员带领下,隐蔽在西安火车站附近的一个旅社里,待一列东去的货车一进站,便迅速登上一节“闷子”车皮而走。队员们坐船过黄河后,山东沦陷区医生刘绍九、徐汉山赶到,二人遂和救护队一起直奔山西八路军总部而去。救护队在临汾县高公村八路军总部卫生部受到热情接待,卫生部部长姜齐贤说:“你们是全国第一个自愿上前线的救护队,你们从白区冲破敌人的层层阻拦和封锁,来到前线参加战地救护,这种精神令人十分敬佩。”

随后,罗锦文又带领全体队员来到洪洞县万安镇八路军总部,受到左权副参谋长的欢迎。他给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以高度赞扬和评价。他说:“你们不远千里,不畏艰苦,奔赴抗日前线,由于前线战事紧张,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不能亲自参加接见大家,我代表他们及八路军总部表示热烈欢迎。你们这种忧国忧民的行动,应当受到人民的尊敬,你们是炎黄的好子孙,人民的好儿女,是全国青年的好榜样!”

八路军总卫生部对全体救护队员进行了分配,罗锦文和其他七人被分到前方野战总医院,罗锦文被任命为外科主治医师。

1938年7月,贺龙师长率一二○师在晋西北与日军的精锐部队激战,伤病员日渐增多。为应前线急需,罗锦文和野战医院院长曾育生赶至一二○师卫生处工作,锦文任该师野战医院外科主任。

面对前线成批成批的伤员,罗锦文心急如焚。不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哪里有伤兵,他就在哪里出现。晋西北之兴县,岚县、五寨、岢岚,被战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其常在炮火轰击下为伤员赶做手术。同年11月21日,贺龙、关向应率一二○师挺进冀中,执行巩固华北任务,晋西北仅留三五八旅,战斗日趋频繁激烈,伤员剧增,救护工作异常紧张。由于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加之生活困苦,常以黑豆水充饥,罗锦文终于积劳成疾,曾高烧到40°C。一二○师政治部主任刘惠农劝其休息,他不肯;给他牲口,他不骑,仍然坚持工作。

1939年10月12日,罗锦文在岚县为伤病员赶做手术,几次昏厥,醒来后继续工作。最后,终于昏倒在手术台边,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时年仅25岁。

罗锦文牺牲后,三五八旅召开了追悼大会,遗体安葬在岚县五里岗。八路军总部给其家庭寄汇200块银元以安家。时任洛南县长的郝兆先挥笔题写了”效命国家万古不朽,献身民族百世流芳“的挽联以示纪念。全国解放后,洛南县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并在其父住地洛南县古城街为烈士树立石碑一通,以慰藉先烈,启迪后人。(吕三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