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在洛南农村 “坐席”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19-04-23 作者:刘宏伟 发布人:政协办 浏览次数:

在洛南农村 “坐席”

坐席,是洛南农村过事请客人吃饭的俗称。千百年来,这里的农村人一直这样叫,约定俗成,男女老少谁都明白。

婚丧嫁娶过喜事,是每一个家庭一生都要经历的大事,特别是在农村,更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甚至整个村子的大事。

每年春节前后,在洛南农村,是结婚办喜事最为集中的时期。一般过事的主家在头半个月前就开始张罗,首先要请“总管”(帮忙头儿、张罗的,在村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由总管统筹安排所有帮忙的人,根据各人的特长给他们分工,并红纸黑字地写在“执事单”上:有收礼记账的“账房”、做菜的厨子、蒸馍的、帮厨的、负责借桌凳灶具的、做饭的、洗菜的、抺桌子的、洗碗的、沏茶倒水的、接客的、看酒的、担水劈柴的、上灶烧火的、端盘跑堂的……分工明确,面面俱到。

要张罗好整个事情很不容易,总管上岗后,就要代替主家安排大大小小的一切事情。除了总管,厨子也是决定事情过的好不好的主要角子,农村的厨子大多“自学成才”的,主人要提前把他们请来招呼一顿,边喝酒边研究菜谱、拉菜单,好提前置办所需用品,过事的前一天就开始做菜。账房也是比较重要的“岗位”,一般由村里有学问、写字好、账头清、放心可靠的人担任。其他帮忙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谁也不偷懒,一家办事,全村人都知道,屋里屋外全是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跟上皇会一样。

过事的前一天,所有帮忙的齐上阵,在主家的大院子临时用彩条布搭起大棚,摆上一、二十几张桌子,周围邻舍的房前屋后也成了临时的聚集点。院子的角角落落,安扎着账房、厨房、洗碗处等,有些喜事还要请乐队助兴。

坐席用的桌凳都是从左邻右舍甚至全村借来的,有方桌、有圆桌,有高的、有低的,七差八合。来客上完礼,就自己找座位,有叙家常的、谝闲传的、打牌的、抽烟的、喝水的、转悠的,耐心地等待着开席吃饭。

总管胳肘窝夹着烟跑东屋、串西屋,不断大声吆喝,给来客安排位子、指挥帮忙的。人基本坐齐,就开席了。按照“执事单”上事先的安排,帮忙的各就各位:发筷子的、上酒水饮料的、发烟的、端盘的……井井有条、忙而不乱,穿梭于席间,笑呵呵地高喊着“发筷子了……发烟了……菜来了……小心油哦……”一路小跑,热气腾腾。一般开始上的菜都是凉菜拼盘之类的,后边依次而上的是鸡、鱼和香气扑鼻的热菜。

饭菜白酒的清香、此起彼伏的笑声,在农家小院里回荡,浓浓的喜气弥漫了全村。虽然现在的农村人肚子里不缺油水,但人逢喜事精神爽,大锅里炖出的鱼、鸡、肘子、四喜丸子什么的,吃到嘴里显得特别香。几杯酒下肚,坐席的人都打开话匣子,他们说着今年的收成,谝着家长里短和奇闻趣事,谈论着谁家盖房了、谁家买车了、谁家发财了,赚了多少钱,谁家孩子订婚了,是谁家的姑娘,谁家老母猪下仔子了……

酒过三巡,平时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开始相互敬酒叙家常;兴致高昂的年轻人为了给主家助兴,开始变着花样地给客人倒酒;有的红脖子涨脸、大呼小叫地劝客人喝酒;嗓门大的开始划拳猜宝……总之,不撂倒几个誓不罢休。

坐席,最高兴的要数村里那些孩子们。农村人的习惯就是随一份礼,全家起营来坐席。菜上来,孩子们举起筷子,“横扫千军如卷席”。够不着的,大人把娃爱吃的菜端到自己孩子的面前,大家都大口地吃着、喝着、说着、笑着,谁也不怪罪谁,就是图个热闹、图个喜庆。

席要散时,一些人用塑料袋把桌子上的残羹剩菜装起来,然后,打着饱嗝一摇一摆地拎回家去了。朴实的民风啊,你家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谁也不是外人,不用藏着掖着,吃不了就兜着走,总比浪费了好些。

进行完所有的套场,这一天也很快过去了。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惯,一些地方事情过完,在归还乡亲邻里的桌凳、灶具之前,主家还要备些酒菜招呼帮忙的,总管还要向邻里乡亲致“答谢辞”:今天很圆满,老少爷们功不浅;大伙给咱长了脸,主家烟!主家给所有帮忙的三鞠躬……结束后,谁经手借的东西由谁归还。至此,这一件大事才算圆满结束。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纯朴的洛南大山里,农村人的思维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他们时时都在向往着生活的美好。是啊,农村人过事坐席,一家过事、全村热闹,虽然忙碌,却很快乐,他们不但追求结果,更享受过程。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过程,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苦也好,乐也好,经历了就好,享受了就好,过好每一天,就过好了一辈子,因为昨天的气氛和情景都不可能再重复了。  (洛南政协  刘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