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最后的木杆秤

/7)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19-03-25 作者:郭夏季 樊菊荣 发布人:政协办 浏览次数:

                                                           最后的木杆秤

木杆作为衡器,量的是斤两,称的是良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古老的文化符号品行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今社会,由于电子秤的简单、方便和快捷,以及它的日益普及昔日那红红火火、家家户户都离不了的木杆秤已经渐渐地退出了商场、集市和店铺慢慢地淡了人们的视野。

316日,在洛南县城西街柏槐社区临街的一个只有一间门面的秤铺里,社区三组居民66岁的魏宽琪和63岁的焦凤琴夫妇,夫唱妇随地正在娴熟地演绎着一门即将失传的绝活——木杆秤技艺

走进老魏家的秤铺,墙角的这一边,是两大箱子的工具和零部件;墙角的那一边,是一大堆用来较重的各种型号不同重量的砝码。最惹眼的则是两侧的墙壁上,一个个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做工精细的木杆秤,整齐有序地悬挂在铁丝之上,成为一道稀奇的风景线  

据魏宽琪介绍,他们魏代人薪火相传,一直以钉秤为生。1960年前后,他的父亲魏西海从洛南县城关综合厂被解散回家后,便办起了属于自己的私人秤铺,从事钉秤生意。1968年,15岁初中毕业的他,就学会了这门手艺,然后跟着父亲在家里“干地下工作”(偷着钉秤),只因那时的“割资本主义尾巴”正在风头上。2013年,31岁的儿子魏龙,子承父志,接了他的班,他就开始退居二线,过起了含饴弄孙的休闲生活。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去年7月,儿子嫌不挣钱而毅然决然地抛弃了这门生意,去浙江湖州打工挣大钱去了,不得已,他又重操旧业,再度拾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据魏宽琪介绍,他制作的木杆秤,称重最小的只有3公斤,最大的200公斤,种类可达10余种。他制作的木杆秤,以10公斤秤为例,价钱变化也不怎么大,过去卖9块钱左右,现在也才卖30来块钱。他制作的木杆秤,过去红火的时候,估计一年能卖1000余个,而现在一年估摸才能卖200来个,生意可真是一落千丈、大不如前啊!

据魏宽琪讲,木杆秤还经历了这样两个不同的时期:绳纽秤(秤头上钻窟窿,穿提绳)和卡钮秤(秤头上钻窟窿,穿卡纽)。两种秤的分界时间,大概是在1978年前后,同时也是从“市斤秤”到“公斤秤”的分界时间。

为了让笔者亲眼目睹木杆秤的制作技艺,魏宽琪给记者现场演示了木杆秤制作的基本程序和过程:1、包秤头(用铁皮或铜皮),2、上卡纽,3、校重量(用砝码),4、定位、等分距离(用千分尺),5、打孔(用手钻钻眼),6、割铜丝、上秤花(先镶嵌铜丝、后用刀割断、再用刀刃拍实),7、打磨(先用细磨石、再用砂纸),8、上色(用石灰糊糊涂刷、阴晾、清洗),9、上油(涂刷食用油)。

至于钉秤所使用的秤杆,据魏宽琪讲,是从西安直接发货回来的。而秤杆的原始制作地,则是在河南,其木质据说是一种非常细密的木质,叫做隗连木。秤杆的制作过程,又分为解秤杆和刨秤杆。而这两个程序,我们是无缘亲眼看到了。

眼睁睁地看着这门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传统老手艺,已快要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魏宽琪夫妇不由得心生悲伤和感叹:唉,如今用木杆秤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它的前途和命运让人堪忧啊!(郭夏季  樊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