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石门河边精品篓

/3)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19-01-14 作者:吕三运 明会诊 发布人:政协办 浏览次数:

石门河边精品篓

石门河,即古代鱼难水。发源于洛南县黄龙山倒沟,自北向南流,合麻坪河穿石门,至尖角锅底潭入洛河。全长四十一点二公里,流域面积三百五十点五平方公里。《寰宇记》载:“鱼难山(即石门山),有扑水崖高五十丈,鱼不能过。故又曰鱼难水也”。又称:“石门两水汇流处,中横亘山,四壁无依,辟空一门,高广各八九仞,水流其中,朝暮云霭,或风雨迷离俨如龙首带烟雾状,称曰龙门”。 石门河东岸和西岸,山脉连绵,风光无限,土壤肥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最适合荆条生长。尤其是用荆条编成的篓,使人们平常离不了的工具。虽然它可用作割草拾柴、挑土担粪、收获玉米、家庭盛馍等等,但有趣的是,人们却习惯称之为“粪篓”,这可能是粪与庄稼的关系之故。不是有“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的谚语吗? 再普通不过的粪篓,在现代交通发达的社会,已显得不太重要了。可在传统的以农业为生时代,石门河流域的篓,却是真正的“名优产品”,不但在洛南有名,而且远销到关中、河南省的卢氏和灵宝等周边市县。石门人编制的篓,呈瓷盆状,底、帮沿大小合适,式样美观,煤炭窑掌铣的人以篓待人,保证你受到优惠。该地区的篓主要是土腊条编成,这种条子细而韧,再加上熟练的技巧,结实耐用,在集市上出售往往价格看好。石门河两岸的篓,主产于黄龙山,遍布于黄龙铺、陈墹、张湾、太白岔等村村社社。这一带的山民,自古至今许多人以编篓为副业,由于代代相传,因而他们所编的篓都是精品。漫山遍野的土腊条子,年年长,年年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富饶的山山岭岭,勤劳的石门人民,人靠山,山养人,人和自然和谐的结合,在这里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吕三运明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