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卢家岭逸事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18-12-11 作者:吕三运 发布人:政协办 浏览次数:
 

卢家岭逸事

站在石门天台寺向西望去,有一树木葱郁的山岭,其东北距离石门镇政府6公里。根据《洛南县地名志》记载:“卢姓于此建村”,故名卢家岭。按照《洛南文物》所载,该岭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旧石器遗址,足见人类活动在这里是多么的久远。可是这里虽叫卢家岭,却没有一户姓卢的人,居民大部分姓吕,其次姓李。岭下是石门峪,全住的是卢姓,据说卢姓人是后来从岭上搬迁下去的。吕姓是随后自吕家岭而迁来的,李姓原是别处后来者。涛涛的石门河千万年以来自岭下向南流去,鉴证着卢岭人的酸、甜、苦、辣,也鉴证着他们的由穷变富发展历程。

卢家岭,距洛南县城16华里,当地许多老年人虽然识字不多,但却能讲三皇五帝的故事。又传说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秀被王莽追杀,曾在岭上藏身,扮作牧马人,因而留下了“马场”的地名;岭上最高处就是老孟疙瘩,有人说老孟是孟轲的后人。身站疙瘩顶,西望云蒙山莽莽苍苍,东眺石门山松柏苍翠;南看洛城如仙境,每年元宵节可见县城放烟火,听见城里鞭炮不断、锣鼓喧天;北边群山连绵风光无限。据说老孟疙瘩古代曾经是烽火台,战时点燃狼粪放出烟火以传递军事信息。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在石门川练兵时,这个岭上派有义军驻守,以防城里敌军来犯。1934128日红二十五军打开铁锁关进入洛南后,转战各地,曾有红军小分队上岭追歼国民党逃敌。

卢家岭也是石门通往、孤山、麻坪乃至华县的一条古道,过去没有公路的时代,可见马帮往来,行人甚多。居民房舍俨然,鸡犬之声不断。晚清至民国,当地有一能人,名叫吕月升,那便是我的祖父。他精明强干,勤俭节约,治家有方,家庭富裕,心地善良,广置田产。发展到有坐西向东上房3间、北厢房3间、南厢房3间、腰房3间(南间和北间住人,中间为过道)、前院北边有房三间、东边和南边是院墙、高大的门楼面向南方,青堂瓦舍,人丁兴旺。有耕地58亩,耕牛10余头,柴山70多亩。我大伯年轻时去江南一军校上学毕业。回乡后,先在县府当师爷,后随部队去广西柳州参加抗日战争阵亡。我的二伯和我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木匠和石匠。当地大多数人的住房和寿材等木工家具,都是请他二人为匠。方圆数十里的水磨和旱磨子,都由我的二伯和家父所打造。由于土匪曾经两次到我家拉票,致使光景到了解放初期变成了一般家庭。

卢家岭于明清时期曾在西南边山梁上建有庙宇,庙内供奉着娘娘神、土地神和山神。每年三月三逢庙会,四方香客源源不断的来烧香许愿,烧香还愿,鞭炮声声,唱大戏、做生意,卖小吃,酥饼、麻花、醪糟、烧饼、炒粉等都上了庙会,看戏吃小吃,甚是热闹。可是,到了1968年夏天,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一天岭下有一卢姓之人,在庙后锄地,突然心血来潮要破“四旧”,于是就搬倒了所有神像,后又叫人揭了庙上的瓦修补了他家的房子。奇怪的是,不到半个月,那个人竟突然得下急症一命归阴。

卢家岭通往202省道的路,原来比较窄,车辆行走不便。2018年党和政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下半年投资70多万元将路面拓宽硬化为35的水泥路,车来车往相当方便,交通环境大大改变。

1949年以前,这里大部分是光山秃岭,树木很少,解放后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如今这里已是松树的海洋,尤其是所有的沟渠都是刺槐密布,每年春夏之际开花,花白如雪,蜜蜂嘤嘤,村里的人们也纷纷出去捋槐花,拿回家去蒸焖饭、制成酸菜,很是好吃。到处草木旺盛鲜花盛开。经济林遍地都是,有核桃、苹果、柿子、洋樱桃等等。特别是土地广阔,光照充足,红色土壤居多,耐旱保墒,不论是干旱雨涝都可丰收。相传光绪三年和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这里的人们却在县城和石门街粜粮食。近几年这儿的居民己搬迁到石门街、县城居住的不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但前来卢家岭旅游观光、休闲的人们却越来越多。(吕三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