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九泉山
九泉山,位于洛南县境东南部三要镇政府之南。北距三要街约150米,即《洛南县志》所记载的三要山。它地处蟒岭东麓,其上有一座山寨,孤立独尊,海拔1600多米,背靠大山,西北面临涛涛沙河,东边一片开阔大地。三面环水,居高险要,易守难攻 ,林木葱郁,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古时就筑有寨堡,设有烽火烟墩,抗日战争时期,名列205高地。该山因自古就有九眼泉水而得名“九泉山”。
根据《中国共产党洛南县历史大事记》所记,1934年12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和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突破豫陕交界处的铁锁关,进入洛南。在途经大面河时,就与地方乡团遭遇,在激战中地方乡团节节败退。退至三要司时,国民党42师一个营和38师一个连与红军接战。他们依仗“九泉山”天险,妄图置红军于死地。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国民党的军队近千人,红军战士约400余人),红军采用口袋战的战略战术,正面诱敌,两翼出击,后尾包剿,,把号称强大的敌人紧紧围困在“九泉山”顶。历经一整天十二次的围歼攻坚战,全歼国民党军42师一个营,38师一个连和地方乡团武装。这次战斗,共计毙伤敌人160余人,俘敌营长以下官兵100余人,缴获各种枪炮500多支(门),战马20多匹。红军战斗的红旗高高的飘扬在“九泉山”头。后红军翻过蟒岭,进驻庾家河,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的完成了第一次转移,开辟了以商洛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九泉山”战斗的胜利,大涨了革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红军战士们在三要街头到处张贴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联合起来,北上抗日”,“苏维埃政权万岁”,“为保卫苏维埃而战”等标语。洛南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九泉山”战斗胜利,歌颂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事迹,于1985年在“九泉山”村树碑立志,以资名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