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沉香桥的来历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18-03-27 作者:吕三运 发布人:政协办 浏览次数:

沉香路的传说

 

  沉香路地处洛南县城周村,与乾河平行,南北走向,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名人之路。说起此路,还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

  相传,唐朝时,刘彦昌在洛州做县令,其子沉香在县衙南边的蝗虫庙南学读书,课余时间经常和同学随着乾河所流之地游学、玩耍。时间一长竟然把乾河西岸踏出一条路来。但是由于坑坑洼洼河岸不平,好多次夏天河水淹没岸边,时不时还使学生们栽倒衣服弄脏。刘彦昌在寻沉香吃饭时,觉得应组织老百姓修建河堤。河西,沉香们游学的路径后来在父亲的督促下,变得宽敞平整,极大地方便了地方百姓往来行走。后世人们为了纪念沉香在此读书游学,便将此路称作“沉香路”。

近几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富民政策的深入人心,地方党政干部利用国家投资,修通硬化了沉香路,路西,店铺林立,路东河岸栽植杨柳,使今日的沉香路车辆如梭、游人如织,成为洛南一道靓丽的风景。

注:原载2010年《洛南年鉴》第183页

 

沉香桥的来历

 

洛南县城关镇周村,有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名叫“乾河”。这条河比较特殊,高温多雨的夏季,水量大增,水位暴涨,为东西所居广大村民一大阻碍,往来极不便利。到了少雨雪的冬季,河水深入多沙的河床,形成断流,所以人们又称其为“乾河”。传说唐朝以前,祖祖辈辈人们都想在乾河上架个坚固的桥,可惜苦于财力所限,无法实现这一美好愿望。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洛州派了一位姓刘名彦昌的县令。刘县令来时还带有他与华岳三娘娘所生的儿子沉香。这位刘县令治县有方,把个洛州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称“刘青天”。儿子陈香渐渐长大入洛州蝗虫庙南学读书。沉香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时人称之为神童。他平时和全村同学很要好,往来欲过乾河很不方便,回家就向父亲刘彦昌多次反映,希望在河上修座桥。经儿子多次央求,刘县令又亲自考察多次,终于在县城乾河上亲自主持修建了一座青石拱桥。从那以后乾河东西的人再也不为过河发愁了。人们为了纪念小沉香劝父修桥一事,就把那青石桥叫做“沉香桥”。

随着时光流逝,一千余年后的今天,由于时代久远,唐朝时沉香劝父所修的青石拱桥早已不存。2001年5月,地方政府又在沉香桥原址投资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为了纪念沉香,此桥仍称作“沉香桥”。

注:原载2010年《洛南年鉴》第182-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