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民俗出一方彩。1997年5月,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撤并乡镇,原石门区七个乡中的孤山,油坊,栗峪,麻坪四个乡合并,设立麻坪镇。
家规有代谢,传承为民俗。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里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因地而异,麻坪地区作为洛南乃至商洛为数不多的下户人和当地人和谐共处的典范,呈现处多种语态,观念,习俗高度融合,共生共荣的独特态势。在这个山区小镇,秦风楚韵相得益彰,南秀北雄互相辉映,阳刚阴柔贴切融合。
说到麻坪地区民俗文化,几个要点必须提及,"下户人"就是不可回避的一个,他们不光数量达到全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且大多成就非凡。初步考证,麻坪地区的"下户"人,应当是清朝,特别是康熙,乾隆两代由湖广地区迁居移民而来后,世代生活在麻坪的人家,这里的"下户"侧重于祖籍地,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只是与麻坪当地从较远时期世代繁衍至今的当地人作一个源流上的区别。实际上,他们和当地人几十代休戚与共,已经孕育出许多共同的生活细节,生产经验,做人规矩,处事原则等,传承为麻坪地区质朴的民俗文化。
"下户人"的最大特色是堂屋正中张贴巨幅"香火",上书"天地君亲师位" 六个大字 。"香火"寄寓着"下户人"怎样的独特感情,又有哪些特殊的讲究呢?从字面看,香火即"香"与"火"。往深层挖掘,"香"代表祖先,过去,根本,"火"寓意现当下,现实,生存。"香"意味着代代传承,"火"意味着安居乐业,"香""火"合在一起意味着牢记祖先,不忘根本,背负希望,代代传承,在迁居之地生活得更好。
规矩见教化,民俗有精神。 衣食住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事,麻坪人民对此极有讲究。仅拿穿衣来说,就有三方面禁忌。一是小孩儿轻易不能穿大人的衣服,尤其不能戴两顶以上的帽子。据说小孩儿穿大人衣服会"遭(造)孽",多戴帽子会不长个子。二是女人轻易不能穿男人的衣服,特别是妻子不能穿丈夫的衣服,就连睡觉时衣服盖在丈夫身上也不行,这多少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老套思路,是"三纲五常"封建伦理残留观念的体现。三是任何人都不要随便穿他人刚买回来的新衣服,最好让主人先试穿后再行试穿。尊重贫穷年代里他人来之不易的新衣"首穿权",体现出麻坪人民谦卑,自重,友好的品性。
安居方能乐业。说到居住,麻坪的特色民居非四合院莫属。 完整的四合院形如一个巨大的“口”字,“口”中又套“口”,大“口”套小“口”,形成个“回”字。这种整齐划一的矩形结构,配以左右对称、前后呼应的小板块分布,深谙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也正应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麻坪四合院的布局深得“和谐”“团结”“共荣”的传统精髓。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在整体的四合院以外,出于安全考虑,又加增了外墙,既显得磅礴大气,又有实用功效,外墙的一角开辟小门,既为出入之实用,也有透“气”之功效。从正面看,四合院最前面是正门,左右是厢房,又称"厦房",最后面高高在上的是主房,又称"上房",是一个家族里身份最尊贵的长辈人居住的地方。从这样的安置方式可以看出,麻坪人既追求四世同堂的和和美美,也崇尚长幼有别的彬彬礼仪。
麻坪人为何偏爱四合院呢?大体看来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四合院四世同堂,人口众多,安全性大大提高。麻坪地处偏远,"下户人"居多,聚居一起不但亲人团聚,而且便于应对兵匪之患,一处有难,全院支援。二是四合院遮风避雨,舒适性大大提高。四合院围成了一个相对密闭的小空间,既能阻挡东西南北的大风,又能调节春夏秋冬的温度,使得冬天不会太冷,夏天不会太热,身在其中,其乐融融。三是四合院暗合风水,做事情,育人才等的成功率大大提高。麻坪有句谚语,“山旺人丁水旺财,要寻功名案上来”,意思就是面水对山、祖坟合适的宅子可以培养出人才。“案”就是祖坟所在地,以土厚、朝阳、利水,背靠笔架状的高山者为最佳。
再说说麻坪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语言实际交际运用的结果。麻坪地区语言大体可分后山区与前川区,大体以麻坪街社区为分界线。前川区东麻坪地区因为靠近石门古镇,受石坡,巡检影响较大,主要特色是动不动用上牙齿轻咬下嘴唇,发出接近唇齿音的效果。如"窗门"读"胖门","睡"读"飞","猪"读"不"等。有一首顺口溜能够概括。"叫你念夫(书)不念夫,法(耍)水上付(树)逮老夫(鼠)"。再比如对"父亲"的称呼,前川多叫"大",一部分叫"叔",家境好的叫"爸爸",也有改口叫"伯"。而后山人当面喊父亲发普通话二声"耶",向别人介绍时则发普通话四声"邺",部分地方一字不同音调,意思天差地别,用普通话二声"爷"称呼父亲,一声"耶"称呼祖父。一部分地方叫祖父"爹(爹)",叫祖母"奶(奶)"(单字往往拖长音调),一部分地方喊外祖父"嘎更"(家公),喊外祖母"嘎婆"(家婆)。更有一些词汇与普通话相去甚远,如"棉袄"叫"褂子","椅子"叫"兀子","睡觉"叫"困醒","彩虹"叫"绛"等等。这些方言土语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民族迁居价值,期待着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麻坪人民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习惯在姓名后加一个"子"称呼家人,熟人和客人,听起来显得很有底蕴,也很亲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老病死无人能免,麻坪的丧葬风俗,重头戏在过"三年"。三年头一天的夜晚,孝子们到亡人墓地请灵,回来在事主家奠酒,几乎通宵达旦。第二天天中午脱孝换服,如果儿女对老人赡养周到,老家人或外(读"为",指外婆,舅舅家)家人一致认可,事主还会被披红戴花。同时摆设酒宴,以"麻坪十三花"款待宾朋,乐队配合,盛况空前,但由此带来的人力,财力,物力,精力消耗也显而易见。目前,"生时尽心赡养,死后从简安葬"的新丧葬风俗,已经成为不少麻坪人不约而同的选择。
2013年10月,"秦岭美丽乡村",麻坪镇云蒙山村建成了洛南县第一个民俗文化陈列室。陈列室建筑面积90平米,拥有展品100余件,分"生活用品""生产用具"两大部分展示,每件展品均配有展示卡,对其名称,别称,材质,用途,用法等作了简要说明。其中的大多数展品是质朴的村民无偿捐赠的。
一世辛劳苦,百代留名甜。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劳作是创造的根本,生活因劳作而美好,劳作因生活而美丽。透过这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物件",我们看到了先祖的辛勤耕耘,看到了前人的伟大创造。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麻坪民俗文化最大的一致 是对耕读传家的高度认可。他们上尊苍天,下敬厚土,最把"天地君亲师"放在心上,他们不光随遇而安,适应环境,而且艰苦创业改造环境,还能推陈出新,完善环境,更能自立自强,开拓环境。正因为如此,一大批能吃苦,肯钻研,会奉献的麻坪人走向四面八方,立足全国各地。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变化。曾经风光无限的麻坪民俗文化,有些已经或者即将消失在我们的眼睛里,甚或消失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总结麻坪民俗文化,不是为了抱残守旧,而是为了继往开来,那些可以管窥麻坪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的生命自觉,可以体现麻坪人乐天敬祖,崇耕尚读,自强不息的共同追求的优秀民俗,我们必须完善和传承下去。
愿麻坪人民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弘扬优秀民俗文化的同时,创造出更多属于麻坪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