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德 高 堪 为 范 志 坚 如 磐 石

—— 笃志好学的文史研究员樊孝廉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17-02-21 作者: 樊苗 发布人:政协办 浏览次数:

樊孝廉,笔名范石,洛南县石坡镇罗窑村人,共产党员。生于1927年,于2007年病逝,退休前系洛南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他一生勤奋好学,工作认真,业绩显著,先后担任过洛南县和商县人大代表、洛南县二、三届政协委员。在任县政协文史研究员期间,被省政协评为 “先进工作者”;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县、地、省级展览并获奖。

                                                        勤奋好学承大业

生活在旧社会的樊孝廉,自小受父亲樊兴耀的影响,立志读书,刻苦好学,兴趣广泛,尤其喜爱书法文艺。1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三原工职学校,就读水利专业。在校读书期间,经常登台唱戏、给学校办壁报,参加各项活动。毕业后,他一腔热血投身革命工作。在工作中他勤学上进,博览群书,除了向书本学习,更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无论何时何地,他都随身带着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随时记载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学习,文化素养有了很大提高,善于思考、勤于研究使他成了一位知识比较渊博的年轻干部,深得时任县领导的赏识。当时的经济形势不好,群众普遍缺吃少穿,发展农业成为县上工作的重中之重,时年26岁的樊孝廉便被任命为县政府建设科副科长,分管农林水牧工作。上任后,他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认真学习有关业务知识,搞调研,做实验,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很快使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观,樊孝廉也成为县上领导左膀右臂。                  

1957年,在樊孝廉任建设科副科长期间,当时县政府为解决洛南县城群众用水难的问题,张东县长带着樊孝廉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等前往洛水源头实地调查勘测。站在洛河上游,樊孝廉利用自己学到的水利专业知识,用手作水准瞄了一下,惊异地发现所处的洛河上游地势比梁塬还要高,脑海里霎时浮现出引洛水上梁塬入县城的壮阔画卷。他将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向张东县长作了汇报,县长听了他的汇报和建议后非常高兴,便立即让他带着随行测绘人员从梁塬一路向东测量到永丰,最终的测绘结果证实了他当初的判断。后经县委常委会的研究决定,引洛河水上梁塬,修建“洛惠渠”,把这条生命线一直引到洛南县城,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型惠民工程便由此诞生了。洛惠渠成了洛南水利史上的里程碑,樊孝廉也成了这一丰碑的见证者和奠基人之一。

樊孝廉终年坚守岗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少业绩。从19508月到19596月,他在洛南建设科工作10个年头,只回家过了一个春节,在此期间,永丰杨口子、鼓楼河水库的修葺,洛惠渠工程的上马,震撼了全县,也引起了省、地重视,樊孝廉个人的工作能力也得到地、县认可。早在1958年,地区拟调他赴水利局工作,而县领导舍不得放人。到1959年夏,商洛开办农校在即,才由郭专员亲自电令他于该年6月进商洛农校工作。

                                                        商洛农校展风采

商洛农校因系初创,开办前在地委农工部、地区农业局领导下,委派樊孝廉负责带领雷中校、杜敬二人前赴泾阳仪祉农校学习办学经验。他们在仪祉农校领导的热心帮助下,采取学习文件、攀谈、访问等方法,对中等专业学校的特点、任务和要求、以及各项规章制度都有了基本的了解,回校拟出商洛农校办学方案,经省地审批实施。通过统招,第一批62级农、林、牧共4个班,于91日按期开学,樊孝廉任教务处副主任,暂代学校工作。12月地区调山阳县委副书记刘有发同志来校任校长,樊孝廉即专管教务。正值62级学生将要毕业分配之际,奉省厅紧令“当前是国家困难时期,62级学生当即遣散,准其毕业,不予分配。其他年级学生均停课放假,教职工在校学习并参加劳动。”这时校长调离,樊孝廉又被指定负责学校工作。

1963年复学后,调来新任校长。新校长到校后听取小人谗言,对樊孝廉有误解,即冷眼相待,该冬派他下乡在洛南参加社教。他下乡一个学期未满,校中沸沸扬扬,心怀叵测者几个人向新校长发起围攻,新校长在慌乱中才从地区领导口中得知樊孝廉对工作的真诚态度,从而决然通过组织部将他从社教队调回学校。1964年春,地监委要进校澄清是非,校长无力理事,委托樊孝廉监管校事,樊孝廉不愿卷入是非,曾想调出,但地委领导一再劝慰:“在农校当前危难之际,正需熟悉情况而且能够推动工作的人,唯你适宜坚持下去,必须坚持”。听了领导的话,他回校一面推动教学,一面协助调查。19646月地委在全体教职工会上宣布指定樊孝廉除主管教务外,并代理学校行政工作。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樊孝廉颇费苦心,遵从上级、团结同志、爱护学生,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加强了教学进程,多次赴省厅商洽,校内调动精干力量从事655个毕业班180多名学生参加全省分配的准备工作。这是农校开办以来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它关乎着向国家输送建设人才,也关乎着每位学生的前途命运。1965年春分配方案到校,幸而一切准备充分,当即成立分配领导小组,将180多名毕业生分至50多个县。这是商洛农校给国家和人民的第一次贡献,全校师生为之鼓舞,精神振奋。分配进行中,地区委派副校长李熙计到校,樊孝廉的责任随之减轻。          

樊孝廉博学多才、乐观幽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欢迎。在讲台上,他是知识渊博的老师;在生活中他是风趣幽默的文艺爱好者,能编能写、还能亲自登台演出。20多年的教坛耕耘中,他坚持边教书、边学习,为商洛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骨干,他也成为一名桃李遍地、受人尊敬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牛棚”十年志弥坚

正当樊孝廉精力充沛,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之际,“文革”十年浩劫不期而至。由于樊孝廉曾代理学校工作,在推动工作过程中和某些阻力发生摩擦冲撞,遭人嫉恨,在这种非常气氛中,那些心怀叵测者纷纷出笼,不可一世,他们以“革命闯将”之势,把樊孝廉打成“党外走资派”“黑帮分子”“反革命”“坏分子”,加之家庭成分的“补划”,给他贴上了政治生命“丧失”的标签。关“牛棚”,受批斗,冤狱一蹲就是十年。十年间,他每天被迫参加高强度的劳动,挂牌游街,还不时地遭到毒打。在那段黯淡无光的岁月里,学习便成了他苦熬时艰的唯一动力。当时与他关押在一起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受迫害的知识分子,他就虚心向别人求教,与他人探讨,学习人之所长,还不断鼓励意志消沉的狱友。他利用每天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用小木棍作笔,在泥土地上写写画画,练习书法,写了擦,擦了又写,生怕写的哪个字、哪句话给造反派留下无事生非的把柄。造反派施以重刑逼迫他写诬陷别人的“黑材料”,但他不愿违背事实,背叛自己的良心,正气凛然,严词拒绝,宁死不从。造反派最终没能得逞,气急之下,在樊孝廉左大腿上狠狠砍了一刀,留下一道几乎能看见骨头的半尺长的刀痕,右手的小拇指也被造反派残忍地砍断。 直至19795月,在党的“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樊孝廉得以昭雪重见天日。丧失自由10年零4个月的日日夜夜,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但他思想深处坚信会有沉冤得雪的那一天,所以,虽经几次大病,在奄奄一息中始终心不死,他豁出命去熬过黑夜盼天明,相信只要人活着总有说话的时候,这才一次次从死亡线上复活。   

蒙冤丝毫没有改变他热爱知识的决心,没有改变他对共产党的忠诚与信任,更没有改变他继续为党的事业奉献毕生的信念。他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他多次申请和组织的考察,临退休时终于如愿以偿,他欣慰地以诗纪念:喜记九零七一四,平生长河开新志,老树著花犹未晚,忠心报党须有时。

 

                                                           老骥伏枥志不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樊孝廉获得平反,并在1981年被省高教局批任为讲师,继续在商洛农业学校任教,1985年调到洛南县政协,担任文史委员会的研究员。在县政协工作的5年间,他更是注重学习,潜心研究,不断进取。那时候,条件艰苦,交通极为不便,出行全靠两条腿,外出走访调查文史资料,不但要背着铺盖卷,还要背上干粮,风餐露饮,跋山涉水,但他吃苦耐劳,毫无怨言,工作一丝不苟。五年时间,《洛南文史》的每一篇文章他都仔细斟酌,认真修改,并亲自整理撰写文史资料,先后在《洛南文史》上登载的就有二十多篇,为洛南文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樊孝廉一生甘守清贫,淡泊名利,从不因个人问题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也从不给当了各级领导的学生们出难题。快退休时,他谢绝了组织为儿子安排工作,放弃了组织安排的一套住房。他要求子女们勤恳工作,为了给子女树立榜样,自己生病从不告诉他们,就怕影响他们的工作。

退休回到家乡的樊孝廉,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仍不断调查、走访、整理史料,给《洛南文史》撰写稿件。平时他还不断服务于乡亲,村里谁家过红白喜事写对联,或是有人上门求字他都有求必应,从不收取任何报酬。农村的冬天特别冷,樊孝廉因患有严重的肺病和气管炎,每到这时就会呼吸困难,所以每年冬天他都住在西安的小女儿家里,但一到腊月,他就呆不住了。他瞒着女儿,拖着病体,自己到书院门买好纸、墨,执意要回老家给乡亲们写春联。女儿没办法,只好给他买个家用的呼吸机带上。寒冷的腊月,尽管他从早忙到晚,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但他依然开心,因为在他的心里,家乡是他的眷恋,乡亲是他的亲人。

古稀之年的樊孝廉,身体抱恙,但他依然坚持学习、笔不离手。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他每月发了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党费,还自己出资购买党史资料,并用小楷抄写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中国共产党党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及解放前的《洛南县志》等书籍,直至他病倒拿不动笔为止,十多年时间共计抄写了25本、150余万字。

樊孝廉经常生病住院,但他从不报销医药费,就在他病重期间,还在考虑县上财政困难,不愿给组织和孩子们添麻烦。当花完了自己的积蓄后,面对每天一万多的住院费和努力筹钱的子女,他决然地拔掉了氧气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回到了家乡。

2007年104日,年逾八旬的樊孝廉走完了他坎坷光彩的一生。噩耗传来,石坡镇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哭了,他的老同事、老朋友们哭了,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履职,有的已是省、地、县级领导的学生们哭了。人们怀念这位厚德可风的楷模、和谦共仰的典范。樊孝廉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高为范、志坚如石的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