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被誉为“白求恩第二”的洛南青年罗锦文

来源:洛南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7-01-19 作者:李武计 发布人:政协办 浏览次数:

罗锦文,男, 1914年6月生于陕西省洛南县三条岭蟒岭沟。四岁时生母去世,因父亲在远离家门的县城行医,便跟随在庾家河街(今属丹凤)开药铺的四叔罗鸿章生活。每天除了放牛、放羊、打柴和采集中草药外,还帮叔父擦桌抹凳抓药等,见什么活干什么活、有什么活做什么活。由于罗锦文乖巧听话、勤快好学,深得叔父喜爱,抽空便教他写字习文、识别中草药及其药性,刚过十五叔父就为其定亲成婚。婚后不久,罗锦文进入父亲与贝德伟在洛南县城所办的福音堂小学读书,后分别于1930年秋考入洛南县职业学校、1931年秋考入洛南县初级中学读书。1932年秋,罗锦文考入西安广仁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由于罗锦文跟随同是开药铺行医的叔父和父亲多年,对诊病司药、临床治疗等医理医务耳濡目染,故学医看病对其已不很陌生。加之他学习刻苦、勤学好问、悉心研究,成绩在全年级始终独占鳌头,其外科知识临床技术尤为超群。他与同学团结友爱,不仅帮助大家解答疑难问题、代有事有病学友值班,还将家中寄钱节俭下来接济贫困学友。虽然性格内向而“面冷”,但与之交谈却是无话不说、无题不谈,学友谓之曰“罗公面冷心肠热”。

广仁医院是外国基督教会所开办,基督教义也就成为规范院内一切秩序的唯一依据。院方不管你是不是基督教徒,凡教规所有都必须照章办事,祷告、礼拜、听圣经和释疑等必须参加。该校属于半工半读形式,教师就是大夫、学生也是护士,学生轮流上课、轮流到病房护理,还要为校长、教师打扫宿舍。由于在家乡时,罗锦文曾亲身感受许权中旅“共产党”、“共产主义”、“革命”、“苏维埃政权”等进步思想的熏陶,亲身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交农具”运动和“会仙台”农民协会运动等,上学后又所见所闻了红二十五军等在洛南的革命活动等。罗锦文认为,学生名为学生、护士,实为外国人的苦力,外国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利用宗教、文化对中国实行侵略,比八国联军和日本法西斯的武装侵略更可怕。1936年春毕业前夕,罗锦文联络同学赵学恭(陕北籍)、梁希仁(长安籍)等,通过谈判、组织全院职工护士罢课罢工等形式,迫使校方答应了改善护士职工待遇的八大条件等全部要求。事后,组织学生成立了自治会,专事组织学生为保护自身权益而斗争,参与这次学潮的学生还合影留念,照片题写“广仁医院学生要求自治胜利纪念”。尽管院方承认了错误,答应了学生的全部要求,也撤销了开除罗锦文的决定,但罗锦文毅然离开广仁,入股西安同仁医院,任外科医生、副院长,管理该院中正街(今解放路)分诊所。

西安事变爆发后,西安各界的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罗锦文更是激动不已,四处奔走呼号,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抨击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罪逆行径,积极救治从抗日前线下来的伤病员。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祖国在血海中摇荡。罗锦文心急如焚,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负责人,陈述自己的忧患情怀,决定弃职从戎,要求奔赴抗日前线。“八办”立即与山西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联系,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立即回电:“如不怨苦可前来,这里十二分的欢迎。”在“八办”处长伍云甫的精心筹划和安排下,罗锦文通过秘密串连、写信、发电报等形式,联络在西安及外地的洛南籍青年吕书林(西安广仁医院毕业留校生)、吕英杰(女,陕西省立医院学生,吕书林的胞妹)、阎玉珍(女,西安培华职业学校学生)、崔海潮(原广仁医院学生,时在洛阳一四六后方医院行医)、罗惠民(陕州二十六后方医院看护员)、曹民哉(陕州二十六后方医院医生)、罗惠文(驻泾阳三十八军教导团第四连上士文书)以及西安籍青年胡秀英(女,陕西省立医院学生)、刘世杰(女,陕西省立医院学生)、长安籍青年董志侠(驻泾阳三十八军留守处医院医生)、蓝田籍青年翟碧文(女,陕西省立医院学生)、河南陕县青年苏道理(西安同仁医院学徒)、甘肃泾川青年荆璞(驻泾阳三十八军留守处医院医生)等9男5女共14人,组成了平均年龄18岁的“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伍处长接见了全体队员,指令罗锦文为队长,勉励他们多立战功,报效祖国。1937年11月初的一天晚上,全体救护队员集结于由罗锦文、崔海潮联系的西安西华门中华基督教会内,第二天又在“八办”人员带领下,隐蔽在西安火车站附近的一个旅社里,待一列东去的货车一进站,便迅速登上一节“闷子”车厢。历尽艰辛,救护于11月中旬到达山西临汾高公村八路军总卫生部,卫生部长姜齐贤说:“你们是全国第一个自愿上前线的救护队,你们从白区冲破敌人的层层阻拦和封锁,来到前线参加战地救护,这种精神令人十分敬佩。”随后,罗锦文又带领全体队员来到洪洞县万安镇八路军总部,受到左权副参谋长的欢迎。他说:“由于前线战事紧张,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不能亲自接见大家,我代表他们及八路军总部对你们表示热烈欢迎。你们不远千里,不畏艰苦,奔赴抗日前线,这种忧国忧民的行动,应当受到人民的尊敬,你们是炎黄的好子孙、人民的好儿女、全国青年的好榜样!”罗锦文等9人被分到前方野战总医院,罗锦文被任命为外科主治医师兼《医疗学》教官。

1938年7月,贺龙师长率一二○师在晋西北与日军的精锐部队激战,伤病员日渐增多。为应前线急需,罗锦文主动请缨,和野战医院院长曾育生等赶至一二○师卫生处工作,罗锦文任该师野战医院外科手术室主任。就在这一时期,罗锦文常与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一起工作、并肩作战。面对大量伤员,他们心急如焚,不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哪里有枪声、哪里有伤员,他们就在哪里出现,他们常在炮火轰击下为伤员赶做手术。晋西北之兴县、岚县、五寨、岢岚等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上,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同年11月21日,贺龙、关向应率一二○师师直、七一五、七一六团挺进冀中,执行巩固华北的任务,晋西北仅留三五八旅,战斗日趋频繁激烈,伤员剧增,救护工作异常紧张。由于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加之生活困苦,常以黑豆水充饥,罗锦文终于积劳成疾,曾高烧40℃。一二○师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兼医院政委刘惠农给他牲口他不骑,劝他休息他不肯,仍然坚持工作。1939年10月12日,罗锦文在岚县为伤病员赶做手术,几次昏厥,醒来后仍继续工作。最后,终于昏倒在手术台边,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遗体安葬在岚县五里岗,时年仅25岁。

罗锦文牺牲后,三五八旅召开了追悼大会,左权将军称赞他是“炎黄的好子孙”,医务同行誉他为“白求恩第二”。时任洛南县县长郝兆先为之题了“效命国家万古不朽、献身民族百世流芳”的挽联。解放后,洛南县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并在其父居住地洛南县古城街为烈士树碑立传,以慰籍先烈、启迪后人。

罗锦文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