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一个善于调查研究的县委好书记—李伟同志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16-10-26 作者:米 小 囤 发布人:政协办 浏览次数:

古人云:“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此意是千里之外取得胜利,全凭在帷幄中运筹,靠的是心智。我们共产党人成功者,皆都遵循毛泽东同志教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结论在调查的末尾而不是在他的前头。实事求是,实事是指客观事物,求是研究,是是规律性。”唯有调查才能掌握客观事物,在既知事物的基础上再行研究,进而得出规律性的东西。李伟同志在洛南工作期间,始终遵循调查研究的原则,为我们树立了好典型,做出了显著的成绩,给洛南人民带来了福祉。

亲身调查  19646月,李伟被调任中共洛南县委书记,到位时正值洛南受灾缺粮之际。1965年春,李背上被褥步行50余里到古城草店大队蹲点,了解群众疾苦。在县委常委会议上,李号召全县干部彻底改变工作作风,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渡过难关。为吃透县情,探索农业的路子,李带上干部从县城出发,沿梁塬西上踏勘,直走到保安张坪,又转身上眉头,穿火寨,走遍四皓塬,经实际调查,使得梁塬为“粮”塬,关键在于平整土地,加水的结论。李拄着柺杖从马河上山,沿蟒岭东下,钻梢林,过沙河,直达箭杆岭。通过对蟒岭的实际察看,李认识到古城川自古称米粮川,长期以来蟒岭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流沙淤积河床,侵吞农田,要保住“米粮川”的根本措施就是要种树,治理水土流失。百里洛河两岸地势平缓,水源充足,农民拓开的大片河滩地随处可见,原有的沿河平地如遇洪水几乎化为乌有若加以治理,加固堤坝,就能保护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于是李沿河而上,直走到洛河源头。回城后,李又带上被子住进石门河、洛河、县河交汇的尖角公社尖角大队,走访群众,察看水情,为动员群众治河造地坚定了信心。通过上梁塬、穿蟒岭,过洛河等一系列实际调查,初步勾划出了改造洛南自然环境的蓝图。

派人调查  李伟同志19662月下旬,委派时任县委副书记周述武同志(曾任中共商洛地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长)带领我(时任县统计局长)和王建民(县委干事)对蟒岭沙害进行了专题调查。他们为时二十多天,先后到古城、景村、三要等地踏勘,召开了8次干部(包括农民)座谈会,就驻扎在古城林场同工人一起上山劳动,察看工人精细操作,挖“鱼鳞坑”的方法,认真了解已成林护沙郁郁葱葱的林地,在基本上掌握了蟒岭北麓沙带基本情况及其过去和现成,从流沙侵吞农田得出了造林是治沙的必经之途,从已成林的几个典型坚定了沙魔能治的决心,调查完后,由述武同志写了5千多字的调查报告①②。李伟同志批示:“党委阅此件,这个调查很好,可不考虑按四大流域和几个大岭组成几班人进行蹲点调查,提出规划方案,几年内做出成绩,可将这个调查批转各区社和下乡的同志。”调查报告并报商洛地委书记邵武轩同志,地委48日以《面向实际,探索治理流沙的途径》为标题,向各县委批转了周述武同志的调查报告,认为洛南县委周述武同志在学习了焦裕禄同志精神后,带领工作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探索治理流沙的途径。这种学了就用的精神是很好的。县委于41日全文转发了调查报告,并作了批语,发至原各区、镇、社党委按照报告意见执行。

蹲点调查  1966年初李伟同志主持抽调县上中层领导同省、地下派干部驻进全县太平的大寨、三要的龙山等十多个大队蹲点为其三年,严格要求必须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联系群众,从调查研究入手,制定改变那个地方贫困面貌的方案。我派到三要龙山大队蹲点担任组长,连同省上来人共6人。我们在农村蹲点,就是为了多打粮食,围绕这个主题,认真调查虚心请教老农寻找解决办法。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收了小麦种回茬,老玉米是单纯种的,回茬同小麦播种面积一样多,面积大,因为产量低,制约着农业产量的增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县特点是气温低(平均气温10℃,不超过11.7℃,初霜日早(大约在一年的10月),年降雨量大约一半在第三季度,气温随之下降,回茬玉米还未完全成熟,霜害就已来临。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一个老农向我说:“卢氏兰草河一带地方在小麦地内套种老玉米就能增产”。于是,我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孤身步行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从龙山出发经高耀,翻过箭杆岭,到来兰草河,到那里一看,果然大片小麦地里,老百姓忙碌套种老玉米。回来我把耳闻目睹的情况向大队及蹲点同志作了汇报,经过商量,决定龙山所辖每一个小队在条播小麦地里套种老玉米2亩试验田,全大队14亩,我所在的小沟队套种老玉米,当年亩产367斤,比同等地回茬玉米增产70%,其他各队都程度不同产量都有增加。为什么能成功?主要是套种的玉米提前了播种期,试验田是61日(芒种前)种,比回茬早种二十多天,老玉米生长期130多天,成熟时间是十月中旬,刚好避免了早霜低温的侵袭。收获期我又满怀信心到兰草河查看,再次体会这一好经验。

“忽如一夜西风来,千树万卉尽凋谢”。李伟的宏伟蓝图,正当实施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随之李伟关进“牛棚”。龙山大队小麦地内套种老玉米的成功经验,待准备大面积推广时,造反派勒令我们(包括省上两名同志)回县了。

1969年4月,李以革命干部身份被结合进入洛南县革命委员会,任第一副主任,党的核心第一副组长,不久又担任革委会主任。我们夸赞他是陕北人(陕北子长县人)带来了延安作风,复出后更加努力挥舞着调查研究的宝刀。亲自到尖角大队蹲点,参加治河修地,到姬家河水库工地打眼放炮,到辛岳水库工地抬石担土,到谢湾水库砌石筑坝,去古城公社马连滩和群众一起植树造林。李伟同志就是坚持了同吃同住同劳动联系了广大群众获得了真知。真知绝非凭开会、听汇报得来的,也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地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悟出事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吃透县情的基础上,于197012月,李在县革委会议上提出了“向梁塬要粮,向洛河要地,叫蟒岭换装,叫秦岭献宝”的四大治理工程规划。揭开了洛南人民治理梁塬、洛河,开发二岭的序幕。

时过半年,我于1971711日向他写了就在他的1966年领导时期派到三要龙山大队蹲点一年,曾两次到河南兰草河取经拿来小麦地内套种老玉米的经验报告。第二天以洛革发(1971089号批转各区、社(镇)大队、蹲点全体同志,他的批示是:米小囤同志过去在龙山大队蹲点,对于小麦地内套种老玉米亲自实践过,体会到的东西对我们很有益处,望同志们能认真研究推广这一科学种田方法,农林局还可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基层干部到兰草参观学习,并附米小囤的几点意见。《县志》科技篇载:“1970年,试行小麦、玉米间作套种技术,同县、区、社大队领导与农技干部和农民技术员组成三结合技术小组,在窑底公社周村大队进行试验,王克斋进驻周村,与农民一道试种行行田,获得增产。1971年,全县社社队队搞试验,取得成功,然后大面积推开,改革了全县的耕作制度,在历史上写下了‘行行田’的科学种田的新篇章”。就在1971年秋播,便在全县推广行行田时,我在1966年在龙山试验小麦地内套种玉米成功的经验,要比周村早五年,批转文件这么快、这么广,也折射出李伟同志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在李伟同志提出“四大”治理工程中,在艰辛的奋斗中,也涌现了千千万万的劳模人物,他们创出了不朽的业绩,人们除记住了李伟同志,也记住了同他们一起滚打的兄弟。在洛河的尖角两岸,在石门沿河两旁率领群众大年初一吃了饺子修河堤的公社书记李应隆同志,那里百姓至今念念不忘,他不幸逝世,老百姓从六七十里外(他家住寺坡乡)去到他的灵前敬献花圈,表示哀悼。

李伟同志由1964年来到1973年去,十年时间,真是“十年辛苦非寻常,踏山勘河调查忙,呕心沥血为百姓,留取丹心永芬芳。”经过不懈地努力,县委领导分工负责,后任县委领导照着李伟提出的目标继续拼搏,5年时间,百里洛河堤路相连,保护原有坪地外,还修复河滩地1.8万亩。10年努力梁塬修基本农田2.3万亩,扩大灌溉面积2万亩,这个地区粮食总产、亩产分别增长2.5倍和2.8倍。10个时间,蟒岭地区造林15万亩,加上原有林31万亩,使蟒岭地区森林覆盖率达61%,控制水土流失25.26平方公里。不论蟒岭换装,还是梁塬要粮,或者洛河要地,集中起来就是多产粮,这个目标基本上达到了。全县粮食总产量由他来洛196410,112万斤,增长到调离时的197320,001万斤,几乎翻了一番,每年平均递增百分之7.5%,粮食产量这样的增长,这是很不容易的。至于叫秦岭献宝他在任未能完全实现,后来黄金、钼业等在他的四大治理宏伟蓝图昭示下都长足的发展,为洛南人民带来的实惠多多。

李伟,生于19252月,陕西子长县人,19437月参加革命,1945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洛南县担任县委书记后调至商洛地区任地委书记,后又调至陕西省任林业厅厅长。一生德高望重,功绩颇多。本文只就在洛期间从调查研究入手提出为洛南“四大治理”工程而述。

注:

196336日周述武向县委李伟同志并报邵武轩的报告

②《洛南往忆》一次扎实地调查

③关于批转米小囤同志对小麦地内套种玉米几点意见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