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志》“人物事略”篇载:“张东任洛南县长期间,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建成露天煤矿,对县城建设进行规划,修筑公路,发展商贸。1956年,张带领技术人员在梁塬地区的柴峪、白塬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抓水利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在柴峪社采取封沟打坝,修水平梯田和小塘库,蓄水保土,防旱抗旱;在白塬发展群众挖涝池,蓄水抗旱,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带动全县水利工作开展。1957年,商洛专员公署召开县长会议布置兴修水库,张慨然接受任务,当年修起了商洛地区第一个水库—西湖水库。同年又在永丰葡萄岭周围挖鱼鳞坑,建起千亩核桃水保林,在白洛王村建立起第一个水电站。为了解决40里梁塬的缺水问题,张亲自带上水利技术人员进行勘测,提出修建洛惠渠的初步方案,后得到省上肯定。1958年,洛惠渠工程开工,张亲任战斗团长,与群众干部苦战一年多,1959年12月洛惠渠通水后,张又抓了渠系配备、土地平整。离任时,40里梁塬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万亩。”
在张东同志“人物事略”篇中,事迹颇多。本文仅就在任县长期间,亲自主持并任团长我所知道建成的洛惠渠,和我在他领导下共事的露天矿两个巨大工程而展开论述。
洛惠渠
1957年时任洛南县委书记的冯培智、县长张东初闻:“苦瓜梁塬黄柏川,吃水更比吃油难”。洛南梁塬丘陵起伏连绵四十余里,沟壑纵横,素有“七十二洼”之称。自古都是个干旱塬,“十年九旱,百姓苦不堪言”,成了群众生活的难题,深受痛触。就在这一年,他们利用一周多的时间,往返走了几十里山路到保安张坪一带摸清情况。据当时在洛惠渠指挥部工作的张重让回忆,张东县长带上农林水牧各部门负责人在洛源镇察看地形时,时任农林水牧局长的樊孝廉(那时是县上的技术权威,洛南人)用手作水准瞄了下,惊人的发现所处的洛河上游竟然比梁塬还要高。张东县长立即让随行人员一路向东测量到永丰。回县城后,他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并向县委书记冯培智汇报,最后拍板决定,引洛河之水上梁塬。
根据测量结果,张东提出了从保安区张坪乡磨沟口开挖渠道引洛河水沿坡道平缓下行,修建一条自流引水灌溉渠,实现引洛河之水上梁塬。
据当年勘测放线的王老虎老人说,当时勘测工作从进水口一路放下来,落差要保持在千分之一内,遇到悬崖,测量人员就从高处打一个钢钎,将绳头绑在钢钎上,另一头绑在腰间,脚一蹬人一跃,从高处一节一节往下,进入测量点,做下标记,无论雨天晴天,从不间断,经过近一年时间勘测放线标图,才完成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工程实施难度最大是没有资金,当时的时代背景全国正处于偿还苏联外债时期,全国人民勒紧裤带过日子,政府的财力举步维艰,群众缺吃少穿,1957年和1958年两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分别是150-180万之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有胆有识的张东带人骑上骡子,先后10多次赴省政府专题汇报,最后赢得了省政府的支持。在该工程总投资的850万元中一下争取了500万元的建设资金。还请来了水利专家帮助。兴修洛惠渠的决定,经勘测设计,上报省、地批准,于1958年9月5日动工,当时抽调干部40名,民兵3000名,以军事编制组成洛惠渠工程战斗团,由县长张东任团长,县委书记冯培智任政治委员,县武装部长周良才任副政治委员。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攀岩凿壁,先后打通鸡关山、老虎岩、龙山岩、神仙洞等 26座悬崖,29处峻岭,于1959年9月开通了12.5公里石渠工程。在当时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情况下,要在地势险恶,石质坚固的岩石之上凿开一条通水渠,“真是说是难于上青天”。10月26日又动员万名劳动力,百名干部开辟梁塬土渠工程,到11月5日,31.5公里土渠基本开通。12月16日在席洼工地上举行通水典礼,中共商洛地委书记王杰到会祝贺,商洛专员公署专员郭茂生剪彩,《陕西日报》报到消息并发表社论,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闻记录片。
建设的结果形成了洛惠渠灌区,分布于县城西北部40里梁塬。自保安镇张坪磨沟口引洛河水至城关镇张曹村,全长63.2公里。宽深各7米。灌区辖保安、永丰、兑山3区和城关、卫东镇计9乡(镇)52个村。设施灌溉面积3.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2万亩,属全县规模最大,灌溉面积最多,实用效果最好的水利工程。洛南百姓高歌誉为“生命线”的洛惠渠。
露天煤矿
事情是这样的,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东风,我当时在公私合营民生煤矿任公方代表,地方国营兑山煤矿经理刘佐汉同志告诉我,根据了解到窑底村两三丈土层下就有煤炭,与技术老工人张银兴(原住址地)、尤兴合商量,想在这里开挖露天煤矿(两矿是一个中共党支部)与我商量,然后由我请示县长张东,张在电话后的第二天同县委副书记林树茂到场,根据刘佐汉同志提供的情况,拍板决定在窑底村开采露天煤矿。
前采前的项目:一是移民搬迁。二是设计施工图。三是打探井。四是组建团部。五组织劳力。施工剥离土层中,同时开展的项目:一是改河道,二是截渗流。三建防河床降低坝。这些项目中最大的事是牵扯移民搬迁问题,开采的具体地址是窑底村,必须整体迁走。这里人丁祖祖辈辈居住着张、焦、董等四十三户人家,周围大块平地、二、三百亩多,还涉及到需要迁走的杨湾路北一些人家,这样大的任务,不是企业所能办得了的,说的叫开采团,实际上还是开煤窑的一个企业。此时,张东同志决定由所辖区城关区区长张振中负责,在一月内全部迁完。时值十月又逢阴雨,天气渐冷,老老小小200多口人往那里迁,还要搬走坛坛罐罐,思想工作、安置问题一大块,张不负决令,按时完成了任务。他是带病工作的。一次见到脸上消瘦,向他什么原因,他说,我到县医院诊病,大夫说:“肝大二指”。我回答“心都瞎了(心脏病),还说肝不肝”。后因此病而逝世。那个时代,我们就是靠这样一些好同志,不怕苦不怕累,无怨无悔,为百姓办事的。
前采前与施工剥离土层中同时开展的项目在《洛南往忆》“窑底村开采露天煤矿”一文中除移民搬迁外,其他项目都已祥述。露天煤矿,自1959年2月投产截止1961年6月底2年半,生产原煤158640吨,供应了洛南人民的生产生活用煤的需要。副省长杨承民也光临现场,西安电影制片厂拍了新闻记录片,《洛南日报》誉赞为八景之一。《洛南文史》第二十一辑载我赞洛南县长张东同志为窑底川开采露天煤矿的诗,诗曰:“千人奋举镢头铣,地表揭开窑底川,张东县长是团长,左右挥旗煤见天。”
我感言五点:
1、担任重责:1958年9月,任洛惠渠工程战斗团团长,民兵3000名。1958年10月任露天煤矿开采团团长,民兵4000名,这就是形成的坚强战斗力。
2、挑起重担,10次到省政府为洛惠渠解决资金500万元,等于当时县上三年多的财政收入。一月内为开采露天矿派得力干部动员移民43户,解决了两工程的“瓶颈”问题。
3、战斗开采的目的是明确的,一个叫百姓吃上水,一个叫百姓烧上矿。手段是原始的,用的是镢头、铣、笼等。效果是显著的,为人民带来实惠多多,百姓高高兴兴。
4、战斗开采两项工程完成了,倾注了张东同志的心血,表现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他是我们共产党人中辛劳为人民的典范。
张东(1923-1976)丹凤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元月由组织从陕北派回商洛做中共地下工作,任中共双槽区委员会区委书记。1947年8月到西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任干事,后任楸树坪区区长、书记。1955年至1961年任洛南县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