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仓颉麻花在石门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1-03-26 作者:吕三运 发布人:洛南县政协 浏览次数:
      轩辕黄帝时期,洛南石门一带毒蝎横行,危害甚广。遭毒蝎蛰者约有半数不治而亡。那时仓颉正在洛南石门造字,他为了诅咒蝎害,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让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成毒蝎尾巴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后来毒蝎尽除,解救了石门一带劳苦大众。久而久之,这种“蝎尾”演变成了现在的麻花。石门人为纪念仓颉救民之功,称这里的麻花为”仓颉麻花“  。所以,石门麻花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康泰平安的寓意。每逢年节或红白喜事,当地人总要用麻花待客或作为馈赠佳品传情达意。石门麻花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及联络情谊的特殊作用,逐渐成为带有浓郁洛北风情的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在石门练兵时,品尝了石门集镇麻花后赞不绝口,称其“香”、筋、酥、脆”。后李自成称帝建国了,遂赐为贡品。成为贡品的石门麻花身价扶摇直上,工艺配方由创始者口传心授,秘而不宣。寻常百姓也只能在喜庆婚宴、走亲访友、重大节日时偶尔品尝一下。多少年来,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石门麻花一直“深藏闺中”。改革开放后,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石门麻花也上县、赴省、进京,名气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