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献身革命的张毅生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0-01-06 作者:吕三运 发布人:政协办 浏览次数:

张毅生,又名大任,还又一名天柱,1906年出生于陕西省洛南县景村镇齐坡村洞沟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其父张林邦,精通文墨,后在家务农;母亲鲁氏是一位贤慧善良的家庭妇女,生一女一男,张毅生排行老二。张毅生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幼时就受到曾参加“五四”爱国运动的李景阳先生的熏陶,接受新文化教育。张毅生从西安第一职业学校毕业后回到洛南,立志办学,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先后在家乡洞沟、县城和景村创办了农闲夜校、农林学校和县立第四高级小学(即景村高级小学)。1930年创办县立第四高级小学时,张毅生任区教委,曾说服其父卖掉祖先留下的3亩土地和十几石粮食,并筹大洋30元,资助办学。他还多方奔波筹措经费,聘请教师。1933年张毅生任景村高级小学校长后,还与陈金祥等5人各为学校捐土地数十亩。并张贴布告,规定凡贫寒子弟入学,学费一律减免。余登娣、蔺有子、米增瑞、何镇藩、李和英等贫寒子弟先后入学,他们的学杂费都是张毅生资助解决的。

身为校长的张毅生,坚持倡导新学,宣传爱国精神,经常给学生讲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的爱国故事,教育学生爱国爱民。他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揭露巫婆神汉愚弄乡人,诈骗群众钱财的事实。并带领学生先后到富刘村、盈耳沟等地,组织和发动贫苦农民,抗交烟税,驱赶国民党县政府收税人员。

1934年12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以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长征入陕,从豫陕交界处的铁锁关进入洛南境内。28日红军一部到达景村,第二天就宣布成立了中共商洛特委和抗捐第一军,张毅生深受红军的影响,积极宣传红军的主张,他高兴地给师生们讲:“红军是革命的队伍,是穷人翻身得解放的救星,我们学校要积极支援红军,烧水、做饭……”他和教师李文清带领学生何镇藩、米增瑞等人把原为解决学校经费不足所办的“粮行”的粮食背来,磨成面,在学校里支起六、七口大锅,烧水、做饭,使过往红军都能喝上开水,吃上热饭。红二十五军在景村驻防期间,红军政治部及部分领导都住在景村小学,张毅生亲自给他们安排食宿。大部队向南转移时,留手枪团二分队一个排30余人在景村一带开展地方工作,帮助抗捐第一军扩大武装。张毅生、陈余良、张劳等人要求参加红军,把红军大部队一直追到湘子楼。红军首长为了扩大和巩固景村周围活动地盘,说服张毅生回校继续担任校长,开展工作。他回来后,按照军部领导指示,把学校所办“粮行”改名为“粮食合作社”,以便收集更多的粮食支援红军。他还带领学生张贴标语,宣传红军宗旨,动员贫苦农民王管子、多天寿等人参加抗捐第一军。又派何镇藩给时住古城李塬的红军送情报,景村高小一时成为红军和抗捐第一军的联络站。

1935年1月,抗捐第一军在余家山战斗失利,国民党反动政府下令到处追捕抗捐军战土和革命群众。张毅生于是年春节后被洛南县保安团尤奉三部逮捕,关押洛南监狱。到3月16日,狂风裹着残雪稀稀落落的下着,洛南县西北边界的洛源镇木岔沟显得十分寂静。国民党洛南县政府两个差役,名义上送犯人去西安,押着一个身材魁梧,目光炯炯的汉子行走在雪地里,突然一声枪响,这个大汉倒在血泊之中,他就是景村高级小学校长张毅生,时年仅29岁。当亲友们抬着烈士的遗体路过景村时,很多有正义感的人,无不含泪流泣,景村小学的学生,甚至痛哭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