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洛州手工挂面的传说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2-04-15 作者:吕三运整理 发布人:洛南县政协 浏览次数:


相传,武则天做了皇帝,便诏告天下,要在她百日登基之时,举行盛大庆典。又传旨洛州刺史:“往年洛州进贡的挂面都是实心的,如今已改朝换代,三个月内要为朕作出空心挂面,以备百日盛典食用。”

洛州刺史接到圣旨,脑子一阵发麻,心想:挂面本来就比麻线还细,把它做成空心的,这不是异想天开吗?可他知道武则天是个随心所欲、说到做到的女人,若违背了她的意愿,那是没好果子吃的。于是,他赶忙把洛州各地所有的挂面师傅召集在一块,限他们在三个月内做出空心挂面,否则,就办他们个欺君之罪。 那时,洛州挂面做得最好的要数石门一个姓王的师傅,因他技艺出众,同行都很佩服,尊称他王老大。王老大接到刺史的指令回到家里,心里象塞了一团乱麻。他明知道空心挂面是武则天一时高兴想出的花样,也许根本就做不出来,可他也没有办法推卸皇差,只好硬着头皮,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干起来。他把麦子淘了二八一十六遍,把面筛了三五一十五遍,又把面揉了三六一十八遍,做出的挂面果然比过去白得多,可就是不经拉,粗粗的,还是实心。于是,王老大只好重新想办法,千方百计在淘麦、磨面、揉面上变着法子,翻来覆去试着做,一个月过去了,仍然“喇叭是铜,锅是铁”。

人常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王老大有个徒弟叫马仁义,他见师傅整天只是在面的成色上打圈圈,就小心翼翼地进言道:“师傅,咱们除了在面的成色上下功夫外,能不能在配料上想想法子呢?”王老大一听,把眼一翻,说道:“你说得轻巧!做挂面的手艺是祖上多少代传下来的,哪能是随便乱改的。”王老大的女儿巧珍在一旁听了,不服气地顶撞道:“我看师兄说得有理,照祖上的法子,就是做不出空心面。”王老大气得把两眼窝一瞪,大声喝斥道:“小娃家,你懂个屁,给我滚一边去。”马仁义听出师傅的话是冲着他来的,便一声不吭地到一边干活去了。

转眼到了重阳节,这天一大早,师傅就叫仁义去买油炸馓子。仁义去了好大一会功夫,也不见回来,师傅就叫巧珍去找,巧珍跑去一看,只见仁义正傻呆呆地站在油锅旁,看人家炸馓子。巧珍在他身边站了一会,他也没发觉。巧珍说:“师兄,你咋啦?炸馓子有啥看头。”仁义回头见是巧珍,便指着大师傅手里拿着的馓子面说:“师妹,你看!”巧珍一看,心里马上明白了仁义的意思。原来,炸馓子面兑的有盐,和好的面用香油浸着,所以有韧劲,经得住用手来回拉扯。一团面越扯越细,最后扯得比挂面还细。巧珍说:“师兄,你想用炸馓子的面做挂面?”仁义点点头:“我想试试,就怕师傅不答应。”巧珍说:“眼看期限就快到了,这些天把爹愁死了,我们索性背着他自己干算啦。”

二人回到家里,王老大把他们叫到身边,愁眉苦脸地说:“看来空心挂面我是没有本事做出来了,过两天到了期限,为师轻则坐牢,重则杀头,仁义,我现在就把你师妹托付给你,你们赶快打点行装,远走高飞,找个地方落脚,好生过日吧。”王老大的话还没说完,仁义和巧珍的眼泪就噗嗒噗嗒掉了下来。仁义说:“师傅,还有两天时间,我们还可以试试别的法子。”巧珍说:“你别说泄气话,让师兄试试他的法子”。再说吧,到了这个地步,王老大也顾不上行业的规矩、师傅的面子了,叫仁义只管放手去做。

仁义和巧珍舀来一盆上等白面,兑上盐水和了起来,不一会就和好了,他们把面团用香油浸着。再经过香油盘条、上杆、上槽、上架、扯面、凉干等多道工序,终于成功了。王老大一看做成了空心面,不禁喜笑颜开,当即叫仁义和巧珍拜堂成亲,说道:“空心面是你们俩做成的,今天成亲是双喜临门,就叫它‘龙凤面’吧!”。 空心面终于按期进贡到朝廷,武则天见了不禁连连称奇。当御厨将一碗鸡汤挂面送上来,只见汤清如水,空心面根根可数。吃上一口,顿觉爽朗可口,鲜美无比。她于是夸奖道:“洛州贡面,实乃面中之魁也!”所以洛州贡面从此有了‘魁面’之名。

据说后来,慈禧也喜欢吃洛州贡面,感觉味美可口,且有延年益寿、永葆青春之功效,遂钦点洛州石门有名的挂面师傅为五品面吏,专为她做挂面。当然这是传言,不过洛州挂面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食品,不仅承载着许许多多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供后人景仰和学习,而且还为千千万万的后人献上了一道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