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禧翰,字通衢,湖北武昌人,解元,晚清光绪30年(1904),出任洛南知县。他的事迹,俱可见诸昔日的碑铭及现存的有关文献。其“文章道德经济,素为当道所器重,素衣长袍,无官僚气,然性明敏,发奸摘伏如神,人莫敢以私”。丁禧翰赴任洛南时,微服徒步,当洛南众吏出城远迎时,他已悄然入城。他到任翌日,众吏相聚造府拜谒。此间,他竟借机以一幅似猫而题书为“虎”的拙画,着意展示于众。众多谄言直如生虎,亦有个别直言似猫的。不意尔后,但凡谄如虎的,竟俱被丁禧翰调离要职,而直言似猫的,则尽为其重用。“官场谄言献媚之风,为之以戒”。“啼笑猫虎官”的典故,从此久传于世。他在任职期间,还关心民众疾苦,秉公办案,为民做主,知错必改;带头破除迷信,禁止赌博,在历任的知县行列中,有他自己显明的的特点,深受洛南人民的欢迎。
勤政恤民
甲辰年冬,洛东高耀山区,一农户“一夜二牛并为所盗,号哭欲绝”。丁禧翰闻讯,立即从一役,乔装牛贩,出没于当地邻近牛市,查明作案者乃毗邻豫省卢氏县人。可是,根据当时的地方行政管理法规,县令是不能逾越辖区界限捕人的。于是,丁禧翰竟巧施一计,佯以其人在省界箭杆岭上行劫为由,将其捉拿归案,追回卖牛赃银给失主。“丁老爷贩牛”的事,一时传为美谈。当时,“洛南煤产甚微,又无外销,当事者议确税”。丁禧翰亲临煤窑悉察情况后,“据力陈民间疾苦,卒获免”,洛南煤窑始得持续生存和发展。
丁禧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乙巳年初,省城遇会,有华阴知县直面丁禧翰,戏谑洛南人衣着破烂的穷酸像。丁禧翰不胜愧作,归来立即派人引进棉种,于灵口一带试种,并亲临田间作业,一而败,再而成,开洛南种棉之先河。丁禧翰更善于“教民稼穑”。时有“南桑北麻”之区划,可谓因地制宜。为了发展农村养蚕业,丁禧翰教其夫人及府内吏属,率先带头示范养蚕技术,从而带动和促进民间养蚕业,蔚然成风,遍及千家万户。于是,招来外埠南阳一带商贾,纷纷来洛收购蚕茧。洛南县城的缫丝作坊、丝线铺面,亦随之应运而生,直到民国方兴未艾,“百姓丰获桑蚕之利”。
丁禧翰视洛南如家乡。世传丁禧翰有首《咏洛南》的诗:“有山不起峰,洛水不行舟。秀才难中举,清官不到头”。人或视为消极悲观论调。事实表明,丁禧翰此话,意在激励和唤醒洛南人,勇于面对现实,兴利除弊,改变落后。为此,他曾带领官民在县城河南馒头山上“广植松柏”,竟使山上原来秃兀的状元塔(毁于抗日战争后期)巍然圪立于万绿丛间,蔚为壮观,不是奇峰胜似奇峰。状元塔是洛南一方文化的精神象征。丁禧翰此举,既是为了改观洛南的山川面貌,更是寄厚望于洛境人才辈出。为此,每逢清明时节,他都要率众学子出城登山祭塔,以激励他们奋力勉学,早攀桂枝。民国中叶洛南黄宪之等一批京师大学生,次第脱颖而出,不无丁禧翰的早期感召作用。
丁禧翰苦于洛境交通阻塞,洛水又不行舟,地方资源难能发挥优势。于是,他“教民练木为筏”,即乘闲将木头运至洛河岸上,待到洛河涨水季节,合力放筏,并于沿岸设站转运,遂使洛境的大量木材顺流直下,出洛境,入卢氏,穿洛宁,奔宜阳,直抵中州洛阳。“民获林木之利”
取证断案
清朝末年洛南的有些知县,在审案时,靠逼供,很少调查了解,结果断了很多不该发生的冤案,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知县丁禧翰却与其不同,他坚持原则,通过调查取证,审理民案,群众称她是一位难得的“清官”。有一位家住孤山姓王的农民,状告石门卢家岭吕月升把他妻卖给了孤山一位姓赵之人,丁知县接到此案后,经过明察暗访,得知实际情况,原来王姓原告人已外出八年,杳无音讯。其妻和儿无人照料,实在无法生活,在以为丈夫已死情况下,请求亲戚吕月升穿针引线,寻觅一位诚实可靠的当家人,来照看母子二人,就这样,吕才做媒,让王妻嫁给了孤山乡一位姓赵的农民。他在大堂公开审理,当众宣布吕月升无罪。但又考虑原告生活困难的实际,让姓赵的农民付给其原告四十串钱,断清了这桩纠纷案件,使其有了结果。此后,凡是亲眼见到他公开审案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的。
知错即改
光绪三十年的一天晚上,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停地飘落着。他和两名衙役去县塬检查民情。当路过一农户灯光亮着的窗前时,忽听屋内传来“翻啦,到象啦”的声音。他以为这家屋内有人正在赌博。于是就责令其开门,可农家人还以为是盗贼来了,坚持不肯开门。在无奈的情况下,他让其随行人员破门而入抓赌,结果闹了一场误会:原来,屋内有一对夫妻正在做豆腐,在点“浆”后,沸腾的泡沫将要翻出锅外,而惊喊出了声。在弄清事实真相后,立即向主人进行道歉,并付了把门修好的钱,还夸奖他们勤劳的精神。知县知错即改的消息,在百姓之中至今传为美谈。
心连百姓
光绪三年,我县曾发生了多年来罕见的大旱,粮食欠收,灾民四处逃荒度日,曾饿死了很多人。为了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光绪三十一年春季,丁禧翰来到县城隍庙检查粮仓,当发现库贮粮食数量有限时,立即组织人员从街上购回了部分粮食,充实了粮仓。当年夏季,“大旱,草木皆枯,民四方逃散”。丁禧翰一面如实上报灾情,恳请豁免钱粮,一面冒死开仓赈济灾民,“百姓得救者数百户”。灾后,丁禧翰又广发文告,召唤逃落在异乡的灾民,返乡重振家园。为此,并明令富豪,将其在灾年乘人之危掠取的土地,限期归还原,“民感激泣零”。
晚清的时候,洛南县城封建迷信较为盛行,男尊女卑相当严重,女人都需缠足,否则,大脚妇女是要受到人们嘲笑的,但丁知县却与众不同,他偏让未缠脚坐在轿帘中的亲生母亲伸足让众人观看,昭示不缠足的好处,在当时确是一件好的举动,很快被人们传为佳话。 丁禧翰爱民如子,时常下乡访察民情。一次,他化装成一个转乡的货郎,走到古城街后边一个村子,见一家母子二人推磨子,儿子朝天上一看,说:“妈!你看天晴得多么青。”他妈说:“再看也没丁老爷青。”这母子二人说的话被丁禧翰听见了,就上前问道:“你母子为何不套牛呢?”他妈说:“没牛。”丁禧翰说:“买头牛。”他妈说:“没钱,买不起。”说到这里,丁禧翰就走了。第二天早上,丁老爷就下令叫城里的大小商行捐献银钱,送到县衙命人把钱点清,刚够买两头牛的钱,就把母子二人叫到大堂前问:“你看本县是何人?”母子二人方知那个货郎就是大堂上的丁老爷,忙磕头不停。丁知县言道:“本县命城里人捐下这笔钱,你带回去,买两头牛吧。”母子二人叩头谢恩,连声称赞丁老爷是百姓的丁青天。
还有一次,丁禧翰到石门访查时,化装成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到黄龙山砍柴,担到石门赶集,碰见一位卖尿壶的老头,一不小心把两个尿壶撞碎了。这个人抓住他的柴担子不放,叫他赔尿壶。丁禧翰说:“赔尿壶不难,我把它全部打碎给你赔。”说着便将尿壶全部打碎。卖尿壶的发怒挥拳便打,丁禧翰用手挡住说:“别打,我问你,你这玩意儿是为财东家做好事,他们懒得连晚上尿尿也不下炕,你不种田卖这糟心货干啥?”卖尿壶的人说:“我也不愿干这一行,因我家贫,靠这度日子,今日你把我这摊子打了,我全家就过不下去了。”丁禧翰说:“我家住在县城,跟我到家,你要多少钱我赔你多少钱。”那人问:“盘缠呢?”丁禧翰说:“我有。”那人就跟这位担柴的走进县城,抬头一看是衙门,那人问:“你把我叫到这儿干啥?”丁禧翰说:“我家不就在这儿?”那人不敢前行,丁禧翰用手一挥就叫他头里走。那人又问:“你把我的尿壶打了不赔,反而叫我吃官司不成?”丁禧翰说:“不是告你,别急。”丁把那人叫到里边,首先招待了吃喝,那人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好坐下等着。丁禧翰来到街上,到各商行清查货物,检查秤是不是够斤两,量布尺子够不够长短,对那些亏人的轻的小罚,重的多罚,把钱收集起来,后把那人叫到大堂上,那人一看原是丁老爷,吓得连忙叩头。丁禧翰说:“不必这样,本县命你把这些钱带回买几亩地,好好做庄稼,再不要搞那玩意儿了。”那人连忙叩头谢恩,以后逢人就说:“丁老爷当真是丁青天”。
丁禧翰在洛居官三年,以“丁内优(母丧)去”,临行时“亲挽车,未费洛南丝粟钱粮,一夫一役”。丁禧翰去后,洛南人民在县城西稍为他树起“去思碑”,旋复增置碑楼,高盈丈许,巍然屹立于西城外大官道旁,人称“丁公楼”,以示禧翰的字“通衢”。其一色青石砖瓦结构,朴实无华,飞檐斗拱,寓意丁禧翰的为官一身;山水浮雕象征先生之清山高流水长;四角悬玲珑小钟,以警当世而励来者。星移斗转,世道沧桑,丁禧翰已经作古,斯楼亦不复存在,可那昔日碑楼上的钟声,仿佛犹然在长鸣,喚起洛南百姓对他的无限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