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春联的起源和发展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2-01-27 作者:吕三运 发布人:洛南县政协 浏览次数:

春联最初叫“桃符”。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治恶鬼的神仙,一个叫神荼,另一位叫郁垒,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只有在门上挂上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人们干脆就把那两位神仙的像描绘在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上,或者把他二位神仙的名字刻在桃木板上,固定在门框两边,这样就被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在桃木上题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后来由于纸张的出现,桃木就换成了红纸。 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春联,他不但号召群臣贴春联,还让老百姓都贴。春节时他还一家一家观看大家写的春联。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一副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过了一天,朱元璋又路过这家门口,见门上仍无春联,心里很纳闷,命人去问,才知道这家主人因为知道是皇上的御笔,已贴在神龛上供起来,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特赏了这家主人三十两白银。从此,过年贴春联的习俗就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