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仓颉手植柏的传说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0-04-28 作者:吕三运 发布人:洛南县政协 浏览次数:

洛南自古以来,各地就有许多纪念仓颉的遗迹。保安有仓颉殿,县城有仓颉庙、仓颉园、仓圣祠等等,古城镇页山南村庵岭还有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柏,这就是著名的“仓颉手植柏”。 页山之阳,山环水绕,层峦重翠。春季野花遍地,四溢飘香。夏季绿林浓荫,清风徐徐。秋季天高气爽,硕果累累。冬季白雪皑皑,银光四射。一年之中,朝晖夕霭,变幻多端,尤以晨晓太阳露山,更是万紫千红,霞光万道。据说仓颉手植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棵柏树,号称“中华1号柏”。这株大古柏,根据文物考古资料记载,为原始社会所植,距今已有五千余年,传为仓颉在洛南造字以后手植。清道光三十年(1850),洛南知县陈作枢,闻知后亲访,乡民告曰:“至正元年(1341)丈八粗”。陈知县亲临柏前,合抱量之,计径围二丈三尺,比至正元年又增加了五尺。并作了《页山古柏记》。同治七年(1868),由洛南县令陈尔茀补入《洛南县志》。1985年秋天,《陕西日报》记者考察时,量得高21米,冠幅25米,树干胸围8.25米(根部8.8米),比黄帝陵一号柏胸径粗0.75米,号称“中华一号柏”。自古至今,洛南人民世代还流传有这样一首民谣:“先有柏,后有观,然后才有拒阳县”。按照史志记载,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始建拒阳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拒阳县,改设洛南县。由此可见,古柏历史之悠久。

据传仓颉随黄帝南巡洛南,黄帝走后留下仓颉,命他为天下造字。仓颉在保安阳虚山早下28个字以后,又沿洛河而下,到灵峪口的洛河边,探伏羲氏造八卦之幽地,揽页山风光之胜景。他发现洛南山的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于是便教化山民在临洛河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山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祸患。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洛河沿岸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上猛冲下来,把好多山民都卷走了,仓颉万分悲痛。

暴雨过后天气放晴,仓颉亲自带领随从的人们上页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岭,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他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便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洛南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你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人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仓颉说:“不可以!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往哪里跑?”众人觉得仓颉说得有理,都向他讨教办法。

仓颉说:“我愿和大家一起在山上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栖息,那时洛南的群民才能吃穿不愁”。说罢,仓颉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山民们都学仓颉的样子,纷纷从页山下来,到各地去栽树种草。

不几年,洛南的山山岭岭林草茂密,飞禽走兽到处都有了,大家衣食无忧,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人们都很感激仓颉。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洛南人民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后人为纪念仓颉造福山民,带头植树之功,便在页山仓颉手植柏旁修了座仓颉庵庙,内塑仓颉像,许愿的、还愿的人来人往,自古及今香火不断。(吕三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