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古今名人录
翻阅书籍文献发现,咱洛南也有这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是洛南精神的代表,是洛南人的榜样,我们要万世敬仰,永远学习!现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部分洛南名人们动人的故事:
王辩(562—617) 字警略,洛南县石门庵沟人。其祖父为陕西蒲城人,以经商为业,西魏时多次资助军粮,被封为清河郡太守。
王辩少时喜读兵书,善骑射,成年后投军,北周时屡立战功,授帅都督。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又升任大都督。仁寿年间(601—604)授车骑将军,平讨契丹贵族王谅反隋后,隋文帝赐爵武宁男,食邑三百户。三年后又升尚舍。隋炀帝征讨吐谷浑时,拜其为朝议大夫,辽东之战后功加通议大夫,不久又为武贲郎将。
大业十一年(615),河北农民王须拨领义军十万反隋,隋炀帝传王辩到榻前,征询平讨义军之策。王辩纵谈取胜谋略,得隋炀帝许,又令其亲率步骑三千进击,获胜,隋炀帝赏黄金300两。渤海边高士达率众万余反隋,王辩又率兵讨平。大业十三年(617),王辩和王世充统领隋军于洛口仓(今河南省巩县东北)与义军李密作战,当时已攻破李密义军外围,不料王世充鸣鼓收兵,李密率军反攻,隋军大败,王辩率余卒退至洛河岸,因桥坏而涉水渡至河中,被水中义军拉下战马,李密义军又前后夹击,王辩终死于洛水中,时年56岁。
王辩死后,尸葬于将军帽山下,后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树碑一通,迄今尚存。被列为洛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韦善俊 唐朝著名医学家,武则天时(624—705)京兆(今长安县一带)人,后徙居洛南县。据《列仙传》记载:“唐武后朝韦善俊,京兆人,长斋奉道法,尝携黑犬,名乌龙。世俗谓为药王。”
韦善俊13岁起斋奉道法,曾在孙思邈(581—682)门下从师,对医学既有精深的造诣,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唐天授年间(690—692)曾入宫为武则天治病,被封为太医。不久辞去太医,归隐民间,为民疗疾治病。后到洛南药子岭开荒种药,韦详察百草药之甘辛、咸苦、寒温、燥湿特性,总结百草药方,以疗民疾。后世人称为“南药王”,与“北药王”孙思邈应,韦善俊种药之山世人称之为“药子岭”,种药处亦名为“药圪垯”。
韦善俊死后墓葬于药子岭头,后人在其墓前建药王庙,后废。明正德年间(1506-1521),后人又在洛南县城西北角建药王庙,内塑其像及孙思邈像,邑教谕陈遴曾撰《药王庙碑文》,韦善俊墓和药王庙今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鹏(1390-?) 字腾霄。祖居陕西省眉县,元末其父任洛南主簿时即徙居于洛南县张河乡。
张鹏20岁为县学生员。明永乐十五年(1417)乡试登为贤书。后赴京在皇室子弟学塾南宫学习,结业后在工部任职。后授浙江道监察御史。张鹏在巡视各省吏治中,曾经检举揭发了独石总兵李谦的怯懦,上疏朝廷,奏请严饬军律;并亲督晋冀各地,加强防守。使云中(今山西大同)、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一带,地方治安井然,人民安居乐业。后因水法事失实,被以“高言罪”贬官谪守虔阳(今江西州)。复职后又巡视辽左(今辽宁一带),选地设防,有效地制止了异族的入侵。明英宗曾授其文林郎,封其夫人为“孺人”。张鹏在巡视广西时,极力倡导抵御外来侵略,使广西一带秩序得到安定。后任山东按察司宪使3年,政声显著,升为通议大夫。后又调任山东布政司左布政,主管征收税赋。虽达官显贵,但布袍常服,饮食寒素。好友曾劝张为子孙购置田产,张正色拒绝。3年后告职还乡,改易旧服,自号“存恕道人”。死后其后裔建起墓园,民众称“御史坟”。墓前雕有石碑楼、石马、石羊、翁仲等雕像。
薛国用(?-1622) 字献我,洛南县寺坡乡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
初任襄垣(今山西省东南)县令时,正值饥荒年,灾民大量流移外地,耕地荒芜,薛国用便向潼关富翁贷来黄金数百两,购回耕牛和种子,及时召集流民返乡垦田,重建家园,安居乐业。不久调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知府,因政声显著,入京任礼部祠祭司主事,后升任兵部车驾司郎中,不久又离京任开原(今辽宁开原县)、赤城(河北赤城县)道检事,分守辽海道(治所驻辽宁开原)左参政。泰昌元年(1620)10月,以右检都御史之职去巡抚辽东。薛针对一些守城将领怯懦饰诈,不肯出力,而上疏朝廷,直陈时弊。天启元年(1621)4月,改任兵部右侍郎兼右检都御史,带病视事,经略辽东。不久辞职告养通州(今北京通县),次年(1622)终,葬于楼底村(今寺坡乡),薛的遗著有《黄龙纪事》。
卢鼎 生卒不详,字公调,洛南县窑底乡卢村人。
卢鼎年轻时正值明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义旗高举之际,当时其父已故,卢孤苦贫困,独居南寺刻苦读书。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起义军转战商洛,部将“一斗谷”率众到洛,在寺中带走卢鼎怒欲杀之。卢鼎见机行事,对众人道:“请带我去见主帅,好为你们请偿。”见了主帅,问其所长,卢鼎自言诸子百家无所不通,阴阳占卜无所不晓。主帅见卢很有才华即留居营中,让卢观测阴晴风雨,判断出兵利弊之事,果然都较灵验。在“一斗谷”攻洛南县城不下时,问其策略,卢直言不讳地答道:“洛南三里之城,不比其他名都大县,且富豪人家多在远境。城池全靠兵民固守,方可安全。子女玉帛,为数能有多少?即使攻破,也是得不偿失。”义军主帅采纳卢鼎意见,逐取道卢氏,直达洛阳,让卢随行。在去洛阳途中,忽与明军将领左良玉相遇而战,义军溃散。卢鼎即投入明军,成为左良玉部下,转战至湖广一带。
崇祯十七年(1644),卢鼎受任军中机要事务。崇祯死后,被桂王朱由榔封为“宜章伯”,统领兵马,与总督何腾蛟、南安侯郝永忠分别防守柳州,后又随桂王帅军迎战清军,并连胜。顺治六年(1650),清兵攻下桂林后,又追至云南,卢率兵出营,犒赏士卒,决心背城一战。清军以大兵包围,亲王料定卢鼎此来必能议和,但卢鼎毫无议和之意,手提宝剑南望恸哭,以剑割断胡须,用白绫裹在弓箭套内交给从人道:“我已力竭,与主人生死永诀,现呈此须以报上恩。”遂拔剑刎颈而死。
王之球 生卒不详,字天玉,洛南县永丰镇人。
王之球家境贫困,父亲因身负重债,经常躲避在外。凡家庭所欠官府租税、私人债务,债主屡次登门追要,王虽然非常苦恼,但却性格洒脱而不拘束,仍然诵读诗文。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后补举人,后却屡试不中,常借入京应试之机,自带书籍,边读书边游览名山胜水,即使途中休息在路旁甚至岩隙之间,也要取出书本,坚持就读,博览群书,猎取大意。
王之球学识渊博,尤工于诗赋。清康熙、乾隆两部《洛南县志》中,载其诗文达50余篇(首)。此外尚擅长研究林果,所著《苹果谱》一文,对苹果名象、土宜、栽培、花实、采摘、御实、禁忌、收藏、医疗、品物等十则备述详尽,成为洛南苹果生产的典籍。遗著有《灌山堂集》。
陈绶(1841—1910) 字紫荫,自号灌园迂叟。洛南县城西街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得拔贡,次年入京应试,朝考一等,得七品京官加封四级,出任吏部考功司兼验封司行走。
陈初入京都任职,父亲以其嗜酒嘱咐戒饮,后父病危,请假归省,不幸回至家中,父已逝世,于是20年滴酒不饮。孝满入京复职,因念老母体弱多病,无人侍俸,即请辞职,告归终养。回到家中亲侍汤药40余日。母亲病故后,陈三年如一日,断荤茹素。
陈绶辞官回乡后,任洛源书院山长30余年,除讲学外,并总领院务。陈学识渊博,教导有方,在光绪年间名魁金榜者多出自其门下。据传凡新来官绅进入西门,必先到其家拜谒,以示尊重。陕西巡抚尹允升曾题以“商山齿德”,陕西学台朱为曾题“澹泊明志”,以表其高风。
陈绶工诗文,善书法。诗文形式不同,机杼一家,字迹苍劲圆润,仅民国《洛南县志》就选其诗文50余篇(首),今存有《师竹馆诗集》《师竹馆墨稿遗迹》《师竹馆陈氏紫荫墨迹》《师竹馆草楷·墨迹》等,共集文135篇。此外,为名人、乡邻书写的中堂、楹联、条幅,仍留民间。清光绪年间他亲自编纂了《洛南县乡土志》,全志为四言韵语并加以分注,虽系手抄本,但复印本在北京图书馆珍藏。
贺忠才(1905—1935) 乳名长命,绰号“飞毛腿”,洛南县古城镇人。
贺忠才出生于贫苦农家,因家境贫寒,从小辍学在家劳动。15岁时跟拳师习武,练就腿上功夫,行走如飞,当地群众誉其为“飞毛腿”。20岁后,常以担盐为生。民国19年(1930)报名参加了刘实通、岳新明领导的“红枪会”,不久成为古城“红枪会”的首领之一。民国23年(1934)冬,红二十五军长征入洛,贺常给红军送盐,又为红军送信、传递情报。后参加红军,继续以担盐为掩护,做联络、搞宣传。一次,贺担上盐担子去潼关县境贴布告,傍晚从古城出发,半夜就赶到了潼关,完成任务后,第二天又返回古城。红军战士称赞说:“飞毛腿跑得快,一天就到潼关外,刷标语,贴布告,宣传红军好的太……” 民国24年(1935)1月,红军主力转战商南、山阳、镇安、柞水县一带,贺忠才被留任为联络员,1月5日,陕南抗捐第一军在余家山(今属商州市)被尤奉三保安团打散。贺忠才在寻找疏散隐蔽的抗捐军干部战士时,于1月9日下午被捕。敌人对其施尽酷刑,使贺四肢骨折,遍体伤痕,贺只字未露。面对敌人的枪口,还在高呼:“红军战士是斩不尽杀不绝的!”“红军万岁!”就义时年仅30岁。
龙万善(1908—1935) 字生云,洛南县景村镇人。
龙万善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少年,在景村小学读书,民国11年(1922)考入洛南县私立华阳中学。由于接受了“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思想,决心投笔从戎。龙发奋攻读军事书籍,学拳术,练枪法。二十一二岁时,已练成一身硬功夫,且双手会打枪。民国19年(1930)龙到县保安团当分队长。但保安团横行乡里,使龙深恶痛绝,一气之下,离队回乡。民国20年(1931)加入“红枪会”,成为景村“红枪会”的首领之一。民国21年(1932)县保安团一中队队长杨德率队移驻景村,得知龙万善通文墨、精拳术、懂军事,多次邀请龙进保安团,并许以分队长之职,龙万善毅然拒绝。同年8月,杨德以支持“红枪会”抗粮抗捐的所谓“不法行为”为由,将龙万善关进洛南县监狱,后押西安,民国23年(1934)2月释放回家。12月红二十五军入洛,龙万善便与刘实通、岳新明、何熊、舒江海等人商议,并秘密联络张志强、姜云山等,动员贫苦农民参加抗捐军,被任命为第一队队长。龙将自己家中的15亩地和一部分房子卖了500块大洋交给刘实通、岳新明,作为抗捐军的活动经费。龙手把手地教战士苦练刺杀等军事本领;教育战士遵守纪律,每到一地,就写标语,出告示,编民谣,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并带领一队战士没收了景村“顺兴恒”、富刘村党志有、车塬车章娃、车家胜、王三正等土豪劣绅的财物,分给了当地农民。
民国24年(1935)1月5日,县保安团团长尤奉三调集众兵,在余家山包围了抗捐军。龙万善带领第一队战士突出重围后,把身负重伤的司令刘实通亲自隐藏在树丛中,又将大部分战士分散在群众家里,自己只身出面与景村民团教练田玉杰商谈。1月8日,田将龙万善“迎”到他家,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劝其交出红军人员名单,被龙万善痛骂一顿,后田以送龙万善去庾家河为名,在路上将其暗杀。
姜云山(1911—1935) 乳名红鱼,又名全林,洛南县古城镇姜村人。
姜云山兄妹4人,因家境败落,小时只在私塾读书4年,便挑起扁担谋生。民国17年(1928)1月,许旅进驻三要司、寺坡、古城一带,扩军练兵,组织农民协会,打土豪、分财物。姜云山耳闻目睹,受到革命影响,决心参军。但因“许旅”出山,没有赶上。
民国19年(1930)冬,刘实通、岳新明在古城一带组织“红枪会”,姜云山报名参加,不久就成为古城“红枪会”的领导骨干。
民国23年(1934)冬,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来到洛南三要、古城。姜同刘实通、岳新明、龙万善等协商改组“红枪会”,参加红军。刘实通等到蔡川找到红二十五军后回到景村,姜云山竭力相助,到处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红军的历史使命,动员穷苦兄弟参加红军。12月2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景村车塬宣布成立中共商洛特委领导的陕南抗捐第一军,姜云山被任命为抗捐第一军第三队队长。
抗捐第一军的成立与活动,给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以沉重的打击,洛南县保安团团长尤奉三命令其部趁抗捐第一军立足未稳,于民国24年(1935)1月5日在余家山包围了抗捐军。姜云山冲出重围后,与红军失去联系,在古城南河村被尤奉三部抓捕。面对严刑审讯,姜坚守秘密,宁死不屈,1月27日在洛南县城英勇就义。敌人将其头颅割下,悬挂在县城南门外的树上“示众”。
张毅生(1902—1935) 又名天柱,洛南县杨村乡人。
张毅生青年时期在西安第一职业学校读书。毕业回洛后,通过开粮行、包收牲畜交易税和烟酒税等办法筹措经费,于民国19年(1930)在景村街创建洛南县中二区高级小学校并亲任校长,为弥补学校经费不足,张将家里7亩地的全年收成捐赠给学校,同时组织师生养猪,又从家中搬来石磨,牵来牲畜,为学校加工面粉,增加学校收入。
民国23年(1934)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到达景村。张毅生积极组织师生,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开展拥军活动。并从学校所办的“粮行”中拿出粮食,组织师生为红军背粮磨面,在校内支起五六口大锅,给红军烧水做饭,直到红军离开景村。这一活动被县保安团知道后,即以“通共”之名,将张拘捕。民国24年(1935)2月,在解押西安途中,敌将其暗杀于两岔河水岔沟。
罗锦文(1914—1939) 乳名长根,基督教名马可。生于洛南县三条岭蟒岭沟,后迁居古城镇。
罗锦文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4岁丧母,跟随四叔生活。艰苦的生活使其性格内向,叔父闲暇时教罗写字习文,9岁尚能背诵不少唐诗古文。后进福音堂小学读书,为遂父愿信奉了基督教,教名马可。民国19年(1930)秋,罗锦文考入洛南县乙种实业学校。民国20年(1931)入洛南县立初级中学,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决心出走。民国21年(1932)秋,罗考入英国教会开办的西安广仁医院高级护士学校。入学后罗刻苦学习,悉心研究,勤学好问,学业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民国25年(1936)春,罗锦文联络同学,要求校方改善学生生活待遇和医疗条件,并与校长发生争执,致使学潮延续周余,校方不得不答应学生要求,也收回了开除罗锦文等人学籍的决定。但罗却愤然离开广仁医院,入股西安同仁医院,任外科医生,管理中正街(今解放路)分诊所。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罗四处奔走,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与同学谈论时局,抨击国民党政府。次年6月,罗返洛省亲,稍事即急急要走,妻子劝罗:“不几天就是你的生日,等过了生日再走吧。”罗对妻子说:“国难当头,还过什么生日?”妻子只好含泪相送。但此一离竟成永别。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爆发,罗锦文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陈述自己忧国忧民情怀,决心抛弃一切,奔赴抗日前线。后在“八办”的帮助和支持下,罗先后联络在西安上学的洛南籍青年吕书林等7人,外籍青年胡秀英等6人,组成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亲任队长。在“八办”处长伍云甫的筹划安排下,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临出发前,罗给其伯父、伯母的信中写道:“儿已同同学组织救护队,儿任队长……困难当头之时,无我无家,因是事实。假使日本鬼子来此,我们做亡国奴呢?还是当刀下鬼?”民国26年(1937)11月初,全体救护队员在“八办”安排下,到达八路军总部卫生部驻地山西省临汾县高公村。卫生部部长姜齐贤在接待他们时说:“你们是全国第一个自愿上前线的救护队,你们从白区冲破敌人的层层阻拦和封锁,来到前线参加战地救护,这种精神令人十分敬佩。”随后,罗带领队员来到山西省洪洞县万安镇八路军总部,左权副参谋长代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对他们前来战地表示热烈欢迎。此后,罗锦文和其他7人被分到前方野战总医院,罗被任命为外科主治医师。
民国27年(1938)7月,为应前线急需,罗锦文又被分配到贺龙任师长的一二○师,任该师野战医院外科主任。面对前线成批的伤员,罗锦文心急如焚,投入了紧张的救护工作。在晋西北的兴县、岚县、五寨、岢岚战火烧焦的土地上,到处留下了罗的足迹,罗常常在炮火下为伤员赶做手术。11月21日,贺龙、关向应率部挺进冀中,晋西北仅留下三五八旅,战斗亦日趋频繁激烈,伤员剧增,救护工作异常紧张。由于夜以继日工作,加之生活困苦,常以黑豆水充饥,罗锦文终因积劳成疾,高烧至40度仍坚持工作。民国28年(1939)10月12日,罗在岚县为伤病员赶做手术,几次昏厥醒来后又继续工作,最后昏到在手术台边,以身殉职。
罗锦文牺牲后,三五八旅为其召开了追悼大会,遗体安葬于岚县五里岗。当时的洛南县长郝兆先为其题写了“效命国家万古不朽,献身民族百世流芳”的挽联。
建国后,洛南县人民政府在古城街为其树碑,以慰藉先烈,启迪后人。
许权中(1895—1943) 陕西省临潼县交口镇人。
许权中出身贫苦农家。民国7年(1918)2月参加于右任为司令的靖国军,民国9年(1920)冬被保送到广东韶关云南讲武分校炮科学习,次年回陕。民国14年(1925)春,任国民二军第二师某营营长,参加讨伐刘镇华部憨玉坤战斗,后升任团长。经旅长史可轩介绍,赴北平见到了中央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在李大钊的教育培养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1926)春,国民二军移防河南新乡,许权中兼任新乡留守警备司令。7月,奉李大钊指示,率国民二军2000多人起义。9月,冯玉祥响应北伐率部于绥远省五原誓师,参加国民革命,分兵南下,攻打围困西安的军阀刘镇华,许权中同于右任、史可轩同行,率部抵达三原,解围三原之后,直驱西安,联合友军,又解西安之围。民国16年(1927)1月,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成立,许权中被任命为总司令部警卫师旅长、代师长。此时,中共陕甘区委创办了西安中山军事学校,许权中任该校总队长,兼军事部主任主讲军事课。同年6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反共,命令史可轩、许权中率领驻陕总部政治保卫队和中山军事学校学员1000多人开往河南,想乘机将其消灭。史、许根据省委决定,率部渡过渭河,向陕北进发。途中史可轩被军阀杀害,许权中被公推为部队总指挥。许利用国民军之间的矛盾,“找主求生”,暂投靠陕西地方军阀冯子明,被编为冯部暂编第三旅,许权中任旅长,驻防临潼关山镇。12月,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许旅向商洛山区进发。许权中率部在蓝田县许家庙处决了冯子明的亲信惠介如,冲破冯部的围追堵截,翻越秦岭,迅速抢占了商县黑龙口。在黑龙口街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部队开往洛南投奔驻商洛军阀李虎臣,被编为李部新编第三旅,许权中任旅长。民国17年(1928)1月,许权中率部进驻三要、寺坡、灵口、峦庄一带,旅部驻三要街。到达三要司后,在建立健全党团组织的同时,部队进行了扩军整编、整训,肃清内部不纯分子。打土豪、分财物,密切军民关系。六团移驻灵口街后,发现街道高低不平,每逢雨雪泥泞难行,便重新修筑了街道,后群众称为“许旅路”。解放后许旅路被洛南县人民政府以革命遗址立碑纪念。许旅还组织农民协会,动员当地贫苦青年参军,使部队由入洛时的1290人,扩展到2000多人,军政素质也大大提高。同年5月,许旅开往潼关,参加反冯战争后于华县瓜坡镇宣布起义,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许权中任总顾问,兼骑兵分队长,参加了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许权中率部退到蓝田,后经商洛开赴河南,在邓县被地主豪绅控制的“红枪会”武装打散,许权中由武汉回到上海,后赴苏联学习。民国19年(1930)回国,许权中先后任中央北方局军委副书记、抗日同盟军第十八师师长、副军长,晋绥冀抗日同盟军师长、副军长,中共河北省军委副书记。民国25年(1936)“西安事变”前回陕,被杨虎城任命为警备二旅副旅长,独立旅旅长,参加了反对蒋介石的“双十二”兵谏。后任十七路军九十六军五二九旅旅长,一七七师参谋长,晋东南自卫军总司令第四集团军中将参议等职。民国32年(1943)12月,率部同任耕三赴千阳一带察看地形时,在眉县槐芽洪水沟被胡宗南所派特务暗杀。
许权中遇难消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极为悲痛,曾询问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早把许权中接回延安。
全国解放后,中共西安市委、陕西省军区分别在临潼和西安举行了许权中遇难六周年追悼大会。
石治民(1918—1946)乳名升印,商县资峪乡(今丹凤县)人。
石治民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12岁起给他人打短工、扛长工。24岁时,家乡龙驹寨一带燃起革命烈火,石深受影响。民国32年(1943)春,石到华县小敷峪以“传教”为掩护,白天给人扛活,晚上秘密联络,宣传革命道理,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在秦岭深山组织起一支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一次,石在回家途中,在留仙坪一带遇见了蔡田游击队队长蔡兴运,得到支持。不久,石又联络洛北的张国安、肖绪岐、龚贤安等人,分别组织起二三十人的游击队,活动在洛南、华县一带秦岭深山。民国35年(1946)3月22日,洛华游击队成立,石治民任队长。同年10月,洛华游击队扩编,改名为洛华游击大队,编入豫鄂陕边区第二分区二十二支队(蓝洛支队)第四大队,石任副大队长,下辖4个中队共300多人。洛华游击大队成立后,石治民率队配合蓝洛支队在华阳川、黄龙铺、金堆城等地与国民党军多次交战。民国35年(1946)11月,在金堆城与国民党十七师八十四旅二五一团新任特务大队长李志中部作战时,石治民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
1957年,洛南县人民委员会在保安街东竹林村为其修建陵墓,遗骨由牺牲地迁入掩埋,并立碑纪念。
王灵志(1919—1946) 乳名虎群,洛南县页山河乡罗村人。
王灵志出身贫苦农家,民国21年(1932)考入景村小学读书。在校长张毅生的影响下,思想日渐进步。民国23年(1934)12月底,红二十五军入洛到达景村,王灵志在校长安排下和同学们上街搞宣传,并同校工周福成等在学校支起大锅,为红军烧水做饭,背粮磨面。民国27年(1938),王灵志去杨虎城部当兵。民国30年(1941)秋返乡。嗣后,王到陕北延长县委组织部,拜望在那里工作的好友何史挺,要求到边区工作。后经何史挺之父何秉三介绍,设法打入了古城镇公所做地下工作。王与梁景儒密切配合,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为商洛游击队筹措物资、收集情报的任务。民国35年(1946)7月,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进入商洛,王灵志遵照陕南游击队指挥部领导人巩德芳的指示,在何史挺的周密安排下,与张笃敬、梁景儒等一起秘密策反古城自卫队,击毙镇长,率自卫队反正起义参加了游击队,后担任张笃敬游击大队第一中队副中队长。同年12月古城游击支队第一中队长赵炳哲叛变投敌,14日王灵志遭敌逮捕,17日被枪杀。
陈长命(1923—1947) 洛南县窄口河乡人。
陈长命出生于贫苦农家,父亲常年为地主扛长工。民国35年(1946)冬,豫鄂陕军区第二军区所属的二十二支队,活动在巡检山区。陈长命与几位邻居给部队安排食宿,并让妻子拿出家中仅有的一点麦面给部队做饭吃。当部队转移时,陈自告奋勇给部队带路。途中,陈得知国民党第二五一团指导员程某和部下孟某玩了半夜麻将,正在保公所睡大觉的消息,立即向部队领导陈德志说明情况,陈德志率部随即活捉了程、孟这两个罪大恶极之徒,并就地处决。
处死程、孟后,程的姐夫杨宏,时任国民党二五一团团副,恼羞成怒,大肆逮捕无辜群众,陈长命同时被捕。杨宏对陈长命施以老虎凳、钉竹签、灌辣椒水等酷刑后,于民国36年(1947)1月27日,将陈长命剖腹挖心,为其妻弟“祭灵”。
陈玉清(1920—1947) 女,汉族,湖北省人。
陈玉清出身贫苦农家,因不愿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摧残,参加革命。曾在中原军区部队里当政治指导员多年。
民国35年(1946),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到达商洛,陈玉清被安排到卢洛县政府负责接待站工作。其间,陈奔波于卢氏县的官坡、兰草和洛南县的峦庄(今属丹凤县)一带,教群众学文化,唱歌曲,给妇女宣讲革命道理,动员妇女支持丈夫参军、参战,为前方战士做军鞋、缝军衣。不久,部队奉命北渡黄河,陈玉清同卢洛县政府的干部留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这时,国民党调集兵力配合地方自卫队围剿豫鄂陕根据地,到处搜捕中共干部。陈玉清和卢洛县政府的干部一起钻树林,住山洞,开展游击斗争。民国36年(1947)2月的一天,被敌包围在双槽申家沟的山头上,经奋力反击,终于突围。为便于开展工作,县政府决定分散活动。3月的一天夜晚,陈玉清摸到峦庄附近梁秀英家。梁秀英见其面容憔悴,拿出自己的衣服,劝陈化装回湖北老家。陈玉清说:“我是革命战士,宁肯死在战场,也决不能当逃兵。”3月9日,陈玉清和张美荣摸黑来到荒草洼一户群众家里,不料被敌人发现,陈与张美荣同时被捕。敌人扒掉陈、张身上的破棉衣,开枪打死了张美荣,随即威胁陈玉清,让陈投降。陈玉清怒视着敌人说:“要我投降,真瞎了你们的狗眼!怕死就不当共产党人,要杀要砍随你们的便!”凶恶的敌人就地将其杀害。
郝世英(1915—1949) 洛南县杨圪乡人。
郝世英出身贫苦,7岁给财东放牛,12岁入私塾读书,15岁时,母亲病逝。贫寒的家境迫使郝辍学,后在一家杂货铺当过学徒。民国23年(1934),去县保安团当兵,民国24年(1935)在县小队副训练班任班长期间,联络中二区自卫队四班班长张廷珍等18人,组织“抗日先遣队”,计划夺取县保安团武器进行暴动。但事情暴露,张廷珍等遭杀害,郝世英被迫于民国26年(1937)2月投奔杨虎城部教导团当兵,后被调入三十八军十七师特务连。同年7月,十七师在山西省娘子关对日作战,特务连随师前往。途中突遭日军袭击,郝世英端起机枪猛烈射击,掩护师长赵寿山脱险。11月,郝世英为部队送信返回途中与日军散兵相遇,郝毙敌数名,夺得步枪5支。民国27年(1938)3月,日寇偷袭高平县小园村,郝世英率特务连战士与敌殊死搏斗,保护师部安全转移。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一排长刘景汉企图威胁二班叛逃,郝世英当机立断将刘击伤,保存了二班。郝世英机智勇敢,处事果断的行为深得师长赵寿山的赏识,赵将其调为警卫员。同年5月,在山西省平陆县,经陈真伦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8年(1939)底,郝世英调任三十八军十七师四十九团七连连长。曾率部两次渡过黄河深入敌后进行游击斗争,在河南省武陡县伏击日军运输车队,击毙日军80余名。民国30年(1941)11月,一次在攻打日军一个据点时,久攻不克,郝世英率一个排从下而上,一举炸毁碉堡。在坚守张洞以南阵地中,郝带领全连击退日军多次进攻,毙敌30余名。民国33年(1944)6月,郝世英又被调任十七师特务连连长,以中共地下党员的身份,掩护地下党的活动。民国34年(1945)7月,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野心日趋暴露,妄图消灭三十八军,党中央指示三十八军随时准备起义。在起义前,十七师地下党组织指令郝世英与刘海和共同负责师部的行动安全。郝世英经过周密安排,于7月16日晚胜利完成了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保护了电台在起义中与党中央的直接联系,并清查了师部供给处的武器、公款,解除了代师长李维民的近身警卫。17日晨,十七师在河南省洛宁县故县镇宣布起义。8月,起义部队北渡黄河进入太岳解放区,郝世英先后任四十九团独立营第一营营长,后升任该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晋冀鲁豫军区发动了以消灭阎锡山为主的上党战役。敌军被围困于老爷山,郝世英率部夜追逃敌,俘敌700余名,缴枪400多支,子弹10余万发。
民国36年(1947)8月,十七师向豫西陕南进军。为了开辟商洛战场,9月中旬,在河南省灵宝县五原镇从三十八军教导团中抽出陕南籍干部和战士组成陕南独立团,任命郝世英为团长。独立团从河南灵宝县出发,经上寺店、灵口等地,于8月28日到达三要司,后转入龙驹寨(今属丹凤县)。郝世英率部回商洛后,杀出武关,南闯山阳,转战洛南,纵横驰骋,与国民党六十五师及地方武装鏖战。民国38年(1949)2月6日,在商南县五里铺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夏长江(1922—1949) 丹凤县庾家河人,出身贫苦农家。
民国23年(1934)12月,红二十五军进入洛南,夏长江参加了儿童团,为红军站岗、放哨、查路条。民国35年(1946)7月,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到达商洛,夏积极报名参军,在第二军分区二十一支队张庆华中队当战士。夏在一次与敌作战中腿、腰部多处受伤,战斗结束后留在家乡养伤。民国36年(1947)初,中原部队离洛时,夏因伤未愈被留下继续养伤。民国37年(1948)11月伤愈后,组织派夏到庾家河区干队当班长。一天夏得知其姑父戴长玉(北炉道保长)家藏有枪支和电话线的消息,便带领全班战士摸黑到其家,说服姑母交出了埋在后院里的10多支长枪和400多斤电话线。民国38年(1949)在围剿庾家河镇镇长朱文庆老巢时,为避免战友伤亡,夏一人进入镇公所,趁黑夜摸到朱文庆的住所,活捉了作恶多端的朱文庆,收缴步枪20多支。同年5月28日,新成立的庾家河区干队在副区长李瑞晓率领下与三要镇公所镇长阎克仁谈判缴枪之事,阎将自卫队埋伏在后院,妄图包围区干队。夏长江镇静自若,紧盯敌人动向,注意副区长安全,保证了谈判成功,收缴了自卫队的枪械。洛南县城解放后,夏长江担任三要区区干队副队长。6月30日,阎克仁等顽固势力利用三要街逢集,纠集百余残敌,混入赶集群众之中,突袭三要区公所。为掩护区机关和区干队安全转移,夏长江端起冲锋枪同区干队员周榜子等冲入敌群,与敌拼杀中壮烈牺牲。
刘玉明(1905—1954) 又名中喜,洛南县八里桥乡人。
刘玉明出身民间艺人之家。幼年因家贫辍学,跟随父辈学吹唢呐。经长期磨炼,成为一名出众的唢呐奏手。刘还喜爱戏曲文艺,利用祖先遗留下来的木偶、皮影道具,搞了个小戏班。亲手雕刻、粉饰了木偶头象和皮影道具200余件,并请老艺人到家为演员们传授木偶、皮影的操作技术,学习吹拉弹唱技巧。经过两年苦练,演技提高。刘组织起20多人的演唱队伍,可3班同时演出,上演剧目多达70余个。剧种由单一的秦腔(木偶戏)、道情(皮影戏)增加到汉调二簧、眉户、花鼓等,不仅经常在洛南县演出,有时还到华县、潼关等县演出。
建国后,刘玉明的小戏班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刘带领戏班经常在农村演出,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1954年,刘玉明不幸因病辞世,终年46岁。刘临终嘱咐家人将全套皮影、木偶戏箱献给洛南县文化馆。县文化馆在刘玉明小戏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洛南县木偶剧团,长期活动在洛南山区,为群众演出,深受欢迎。
白学清(1894—1965) 洛南县永丰镇白塬村人。中共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白学清自幼家贫,识字不多。给地主扛过长工,当过脚夫。白为人正直,性格开朗。会唱秦腔、眉户、花鼓戏,敲碟子、打板、拉板胡也在行。白熟悉民语歌谣,常触景生情,编顺口溜、快板诗,抒发情怀,贬恶扬善。白又擅长制作纸花、焰火、面食、菜肴。人称“白塬村里的大能人”。
1952年,村里成立互助组,白学清担任了互助组组长。当年春季大旱,早玉米不能下种。白学清发动入组农户挖塘泥,捏泥团,在泥团中塞上玉米种子,埋在地里。下种后20多天滴雨未落,可是播种的36亩“泥团玉米”全部出了苗,秋后获得好收成。这年白学清还在自家门口的空闲地里挖了一口涝池,蓄水200立方米,解决了次年春季全组120口人、4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1954年,村里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白学清担任社主任,后又担任高级社主任,带领社员连续挖涝池44口、修塘坝4处,并在低洼处打水井10眼,不仅满足了人畜饮水,同时还能引水、提水浇地。为调节水源,白学清依据地势“长藤结瓜”,把涝池串连起来,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起名“二仙传道”、“三马连环”、“四马投唐”、“五虎存羊”。并编成“二仙传道,抗旱防涝”、“三马连环,不愁吃穿”、“四马投唐,万石余粮”、“五虎存羊,气死龙王”、“山后屯兵,五谷丰登”等顺口溜,鼓励群众防旱抗旱。1956年冬,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到白塬村检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称赞白学清是“旱塬活龙王”,并请白学清到省广播电台向全省作了《旱塬蓄水抗旱》的广播讲话。此后,白学清继续带领群众大干两年,到1958年,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1488亩,粮食平均亩产由百斤左右增长到400斤以上,实现了“旱塬稻子栽,养鱼副业来,鸭儿成了群,莲花水中开”的美好愿望。1959年,白学清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
白学清热爱生活。一生编顺口溜、快板、诗歌300多首。白学清在《庆祝洛南解放》一首快板中颂道:“年年盼,月月想,盼来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来了晴了天,穷苦人民把身翻。共产党给咱做主张,穷苦人民紧跟上……”1959年,洛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白学清诗选》,收集白学清诗歌50首。群众称白学清是“农民诗人”。
1965年,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白学清含冤去世,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
何史挺(1918—1968) 原名何史青,曾用名相汉、何桢。洛南县古城镇人。
何史挺出身地主家庭,8岁入私塾,民国24年(1935)8月考入河南开封西北中学。在校期间,参加了声援平津学生“一二·九”爱国运动。何曾随学校师生在铁路线上卧轨7天,迫使蒋介石派代表谈判,承认学生卧轨的爱国行动。后何阅读了《民先队的生活》等进步书刊,不久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分工搞宣传工作。民国26年(1937)春负责学校的民先队工作,同年9月,到陕北公学学习,民国27年(1938)2月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党校搞供给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8年(1939)9月至民国34年(1945)5月,先后在宜川恒远后委、延安地委宣传部、延长县委工作,此间,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
民国35年(1946)元月,何史挺被派回商洛,同年6月,陕南游击队指挥部成立后,何任第一大队支部书记,率部进入河南卢氏、洛南边界,经常活动于三要、古城、峦庄、灵官庙等地。同年7月27日,何安排古城张笃敬、梁景儒、何新山等人策反古城镇自卫队镇丁赵炳哲等30多人起义,击毙该镇镇长李振堂、副镇长阎崇猷等3人,获步枪26支,手枪3把,旧币40余万元及弹药一批。中原部队进入商洛后,何史挺任卢洛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和二十一支队副政委等职。民国36年(1947)3月,随第二野战总队司令员陈先瑞、豫鄂陕边区四分区司令员韩东山到山西晋城进行休整,后被编入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政治部,任总务科科长。9月,随陈谢大军渡黄河到达河南陕州,又随陕南独立团回商洛,先后任第一武工队工作组长,商洛工委委员,二、四区区长等职。其间何多次说服父亲,拿出粮钱等物支援商洛武工队,掩护革命同志,何利用父亲的人际关系开展统战工作,宣传党的统战政策。民国38年(1949)5月,商洛武工队进驻古城后,何多方做工作,促使古城镇镇长董烈、副镇长吴瑞玲及三要、古灵等自卫武装携带枪支向商洛武工队投诚。并与王作庭、黄宪之等进行协商,为洛南县城的解放做了大量工作。
洛南县城解放后,何史挺任中共洛南县委委员、副县长,柞水县副县长,商洛专员公署文教科副科长等职。后调往陕西省土产公司工作。1968年病故。
孙通(1910—1969) 字文达,景村镇人。
孙通自幼聪明好学,受到乡邻称赞。民国20年(1931)毕业于洛南县立中学校,同年考入北京铁路大学。在校学习两年,因病返家治疗。病稍愈后,应聘担任洛南县立初级中学外语教师。民国23年(1934),考入南京中央宪兵学校。民国25年(1936)又考入广西步兵学校,民国27年(1938)毕业后,在杜聿明、张耀明部下当兵,由排长、连长升至营长。民国30年(1941),曾随部守备中越边境。民国34年(1945),在重庆高教班学习。民国36年(1947),携眷回洛省亲后,在郑州张耀明部任副团长。民国37年(1948),回陕任陕西保安第九团团长,后又调任南京卫戍司令部警卫团团长。民国38年(1949)南京解放前夕随部赴台湾。
孙通在台期间曾任金(门)马(祖)岛前线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任金山县县长、某部参谋长等职。1969年病故于台湾。
王伯楚(1903—1996) 名廷柱,字伯楚,洛南县石门镇王桥村人。
王伯楚幼年在其族兄王廷杰家私塾读书,后毕业于洛南县高等小学,考入洛南县私立华阳中学。民国12年(1923)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西北大学文部就读。民国13年(1924)2月,王得知中国国民党正在广州筹备建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便约同乡陶进行、樊益友等抵广州。由于考期已过,经于右任多方奔走获补考机会,被录入校,成为黄埔军校首期学员之一。民国14年(1925)3月参加东征,在绵湖战役时任排长。同年7月北伐时,王被派往河南胡景翼部,先后任营副、营长职务,后在耀县创办三民军官队,任队长。民国17年(1928)弃军回洛,在洛南县立中学校任教。民国18年(1929)任洛南县北区区长。民国21年(1932)任洛南县警察局局长。民国23年(1934)8月经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介绍赴南京高等教育班学习。民国24年(1935)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教。民国25年(1936)任武汉市警备旅少将旅长。民国27年(1938)任四川巴中军政部督粮委员。民国30年(1941)任西北五省(陕、甘、宁、青、绥)检验委员会第八分会主任,民国32年(1943)任军政部监护第二总队总队长。民国35年(1946)入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结业后任东北行辕少将高参。民国36年(1947)被选为国民大会代表(洛南选区)。同年冬任西安绥靖公署驻西荆清剿区中将副总指挥,兼任陕西保安第五旅旅长、胡宗南部高参。民国37年(1948)任第十四兵团中将副司令。民国38年(1949)任新编第八军中将军长。同年5月9日离西安到成都,8月经澳门去台湾。王到台湾后,为历届国民大会代表。1952年入台湾“革命实践院”学习,曾一度留院任指导员。1964年以军职退休,1987年被选为国民大会党部代表、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
根据台湾出版的《书法家简历》介绍,王伯楚的书法造诣较深,曾任台北书法协会副理事长。1981年王的作品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书法展览,获第三名。台湾出版有《王伯楚先生墨迹集锦》。近年来王的不少书法作品被家乡亲友收藏。1996年病逝。
洪其道 河南省商城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以进士提任洛南县知县,任职五年。
洪其道在洛南任职期间,重视城防建设。万历二十一年(1593),洪水将洛南县城南墙冲塌三分之二,直接威胁城内安全,洪其道及时组织民众进行抢修,将外墙的碎小石块换成大石,用石灰重新砌起,并把原内墙的砂石换成粘土,以夯砸实,结实坚固。又在河旁栽起并排栅木,逼水顺势东流,保护了城廓安全。还在南门外西城墙另辟一门,名为“禹门”,借其排泄城内积水。在南门外县河北岸修建了护城重堤,堤内开辟园地21亩,园内建“课桑亭”一座,栽植桑树,以教育百姓重视蚕桑。洪重视文庙的建设,除在前院增修“名宦”、“乡贤”二祠外,又在棂星门外兴建“腾蛟”、“起凤”二门。院内开拓“泮池”,池上架起小桥三座,周围树建栏杆,使文庙群体建筑较前更加完整。洪还主持编修了《洛南县志》,后因兵火而佚。洪在洛南为官五年,后调迁为吏部主事。
洪其道离开洛南,人民感德不忘,除为其建立“洪侯去思碑”外,并祀入名宦祠。洪其道的遗著有《中庸解》、《蚕桑一览》、《道德经解》等。
刘振远 字镜泉,河北省蓟县人。民国18年(1929)任洛南县县长。
刘振远上任洛南县长后即调整区划,编制保甲,加强防患。当年洛南夏、秋大旱,灾民衣食无着,盗贼四起,刘一面开仓济贫,免粮免税,解除百姓疾苦,一面组织民团除暴安良,维护地方治安。同年10月29日,商县土匪唐靖企图打劫洛南,便先写信要县长“解送巨款,否则大兵压境,洗劫洛南”。刘振远接信后,复书:“有洛南,无巨款,所有者民众大刀队六千名,现正行文调集,一俟到齐,即刻来商。”11月10日,唐匪果率千余人,扑入洛南县城。在民团与匪激战中,刘振远身先士卒,手持短枪与匪巷战。后因众寡悬殊,刘当机立断,暂时弃城北移。次日,刘召集各保民团部署方案,鼓励士卒协力同心,奋歼匪徒。12日,又亲率民团和手枪队由南北两路夹击,与匪激战。匪仓惶从西关溃逃,刘率众追歼匪徒于药子岭以南,缴大炮一门、步枪数十支。平匪后,刘振远当即安抚群众,筹粮筹款予以救济。民国19年(1930),奉命调离洛南。
刘振远离任后,洛南人士为念其功德,在县城中街建起“刘镜泉平匪纪念碑”,将西街命名为“镜泉街”,又把洛南县女子小学改称“镜泉女子小学”,并有文人绅士题写了“河北人才推第一,关中吏治号无双”的对联。
张学英 1917年6月生,尖角乡尖角村人。中共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1950年7月,张学英组织起了全县第一个互助组,时有12户73人。1951年冬,互助组修河堤570米,1952年春,在新修的河堤边栽植杨柳树2200株。1953年,又种植橡树30多亩,此年12月,张配合县人民政府工作组组建初级农业社的试点工作,1954年2月,洛南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尖角东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张领导的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群众推选张学英为社主任。当年,张带领合作社社员在80多亩荒坡及河堤旁植上了树苗,并同社员一起修堤造田。1956年1月,张又在东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办起了全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东方红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2月,张学英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王家佐 字辅华,生于1920年,洛南县城西街人。
王家佐6岁时入私塾读书,15岁应试于县立高等小学,名列榜首。民国26年(1937)放弃被录入商县简师的机会,报考县立初级中学,民国32年(1943)免试入国立西北大学政治系学习,后随校赴重庆。民国34年(1945)随校到南京就读并毕业,先后在国民政府社会部、南京卫戍总部军法处任职,民国38年(1949)去台湾。
王家佐去台后,先在社会处服务,后任监察院审计部秘书、科长、专员等职,兼任党务,并当选为台湾国民党中央直属区党部委员。在此期间曾于1952年7月和1954年11月两次入台湾革命实践院。1969年4月,参加战地政务研究会研究。1984年10月获台湾监察院一等服务奖章。1984年、1985年曾参加“公务人员专书阅读心得写作”,获“绩效卓著”奖牌。1986年9月退休。退休后转教育界服务,担任教授职务。1990年曾回家乡探亲。
何继凤 女,1930年12月生。洛南县寺坡乡周岭村人,中共党员。
何继凤于1959年至1969年、1973年至1984年,两任洛南县幼儿园园长。在任期间,何始终以一个保教员的身份坚持上课,值夜班,给孩子们梳头、洗脸、理发。一次,有个孩子出麻疹发高烧,孩子的父母又离得较远,何便把自己的宿舍当作隔离室,承担起护理责任,当孩子家长闻讯赶来时,孩子的病已大为好转。为了教小朋友认字、识数、懂礼貌,何继凤和教师们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近百套一千多件,并学习掌握了幻灯片的制作方法和操作技术,对幼儿进行直观教学,开发幼儿智力。何继凤多次被评为省、地、县模范教育工作者,1979年被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并于1991年入编《中国当代教育家大辞典》。
李双宝 1946年6月生,洛南县石坡镇人,中共党员。
1970年4月李双宝到黄龙石道班当养路工。这里地处秦岭深山,条件十分艰苦,李一干就是5年多。县公路段规定每人每天铺6平方米石子路,李双宝一天就完成13平方米。1975年10月,李双宝到尖角道班当班长。全班10名职工,担负着12公里的油路养护任务。由于过去铺路技术不过硬,所铺油路短时间就出现了坑槽、网裂,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观察研究,终于摸索出了先用白灰、碎石成型,再用粒石、沥青填补的油路养护的“补丁路”妙方。数九寒天,李带领工人攀上悬崖,放炮炸石,砸石备料,盛夏三伏,李又和工人们一起,烧沥青,补坑槽、治网裂。经过14个寒暑的努力,12公里的柏油路面修补得平平整整,为国家节约资金25万多元。李所在的道班被评为“全优道班”。1978年5月,李身患中毒性肺炎,仍坚持跟班作业,直到昏倒在工地上。当年,李被中共洛南县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李双宝全家6口人,赡养老人、养育子女、耕种责任田等繁重的家务劳动全由妻子承担。1984年7月,儿子得了急性肺炎,妻子急得一次次打电话,捎信催李回家,可李却说三伏天正是铺油路的“黄金季节,耽误不得”,一拖再拖,直到领导催李回家时儿子已离开了人世。李双宝当班长15年,加班8000多个小时,从未领过加班费。李带领的道班,先后有17名工人被县评为先进工作者,有5人先后调到其他道班当班长。1987年,李双宝被交通部授予“两个文明建设标兵”称号,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0年,李双宝被交通部评为全国公路养护“十佳道工”。
李存虎 1964年生,洛南县驾鹿乡人。
李存虎1982年参军,在兰州军区后勤部某仓库当保管员,1985年被调至马衔山部队牧场当放牧员。
马衔山牧场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高寒缺氧,常有野兽出没,无人居住。李存虎一人常年在这里放牧,每天早上赶上牛羊上山,傍晚下山,夜间看护羊群,以防野兽偷袭。1987年春的一个傍晚,李存虎听到群狼的嚎叫声,便将羊赶到一起,燃起火,持枪守护,狼靠近羊群时,李就鸣枪,整整巡护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李发现羊群周围有8只恶狼,李瞄准其中1只,将其打死,其余才逃走。按规定,军牧战士在山上呆6个月便可调换工作。组织曾先后派来5位战士帮助李,均由于适应不了高原气候而下山。1987年组织曾先后两次决定给李调个较好的工作也都被其婉言谢绝。1989年,领导决定,让李先代理仓库生产助理员,然后转干,但却又一次被其谢绝。李存虎放牧着400多头(只)牛羊,掌管着5个库房的钥匙。一次大雪封山,粮食送不去,李却吃了一星期洋芋,没动用仓库里一点面粉。有个和李碰过面的牧民要用两只小羊换牧场怀羔的两只母羊,并说外加4条“奔马”牌香烟,被其拒绝。有一年冬,李发现羊群里多一只母羊,找了16天才找到失主。失主连连称赞:“还是解放军好!”为防治牛羊疾病,李苦心钻研兽医知识,并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几十册兽医书籍,多次到临洮、榆中等县兽医站登门求教,走访当地牧民,先后治愈病畜300多头(只)。
李存虎入伍8年,当过炊事员、喂过猪、站过岗、放过牛羊,先后7次受嘉奖,3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分别被兰州军区某仓库、分部和后勤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义务兵”、“优秀志愿兵”、“学雷锋标兵”。1990年,兰州军区授予李存虎“高原模范军牧战士”荣誉称号。李曾受中共洛南县委邀请,回洛向家乡人民作模范事迹报告。当年国庆前夕,李存虎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学雷锋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中南海受到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注:名录中一部分乡镇地名因行政区划调整或已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