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工作 文史•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群 星 耀 洛 州 ——新民主主义时期洛南党史人物(一)

来源:洛南县政协 发布时间:2017-07-19 作者:高永平 发布人:政协办 浏览次数:

在中华大地上,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96年的光辉历程。96年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激流险滩,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征程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谱写了众多的壮丽篇章。

洛南是革命老区。自1927年冬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军队在这块热土上从事革命活动、开展革命斗争开始,在23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仁人志士和全体洛南人民一道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业迹。这些光辉业绩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军队、革命先驱同洛南人民一道与黑暗势力搏斗的历史见证,它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解放所付出的伟大牺牲。它将会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洛南人民。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九十六华诞即将来临的喜悦时刻,我以《群星耀洛州》为题,给大家讲一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洛南党史人物、革命英烈的事迹,目的是让我们全体洛南人民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96年光辉历程的艰辛,充分认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充分认识我们今天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全体洛南人民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以推动洛南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快速发展。

今天主要讲两位人物,一位是唐澍烈士,一位是罗锦文烈士。

唐澍烈士

唐澍是民主革命时期牺牲于洛南的外籍烈士。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先驱。在众多的洛南英烈中他的职务最高。

让我们从头来回顾这位烈士在洛南的革命足迹。

唐澍是当年震惊全国的渭华起义中西北工农革命军的总司令,曾两次进入商洛,从事革命活动。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历尽艰辛搞农运,最后将一腔热血洒在了洛南的土地上。

唐澍,1903年出生于河北省易县(今徐水县)南贾庄一个清贫家庭。少时上过私塾,后就读于东邵高级小学,1922年夏考入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进步教师的引导下阅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书籍,确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思想。1924年初夏,考入广东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工作。期间与学生军一起两次参加东征,讨伐叛徒陈炯明,后遵照广东区委调遣担任省港大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兼模范大队队长。1926年秋,奉命到国民联军工作,曾任冯玉祥随营军官学校地下党的负责人。由于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反共“清党”,唐澍被“礼送”出军。1927年10月,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唐澍和李象九、谢子长率领石谦旅部分官兵在清涧举行起义。他们经延川、过延长、攻宜川,部队达千人。起义中成立陕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唐澍任军事委员会书记兼参谋长。不久,将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唐澍任总指挥。清涧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北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而打响的第一枪,是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前奏。它沉重地打击了陕北的军阀势力,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唐澍第一次来洛南是在清涧起义失败以后。当时任中共陕西省军委委员的唐澍受省委的派遣,来到洛南参加许权中旅的领导工作,任许旅参谋长。来到该旅驻地三要司后,他了解到许旅装备良好,部队中党的力量很强,许权中等一批军事指挥员久经战火、经验丰富,部队训练有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感到肩头的担子很重,但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念。1928年2月中旬,在三要司西边的东洼村召开的全体军人大会上,唐澍认真地传达了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要求全体官兵严守军纪、服从命令,积极进行军政训练。唐澍讲话声音洪亮,感情豪放,言辞恳切,全旅同志很受感动。会后唐澍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配合许权中积极开展军事训练,整饬军纪,很快把许旅锤炼成一支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整训中,相继发展军人党员165人,使党支部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18个;招募新兵700余名,培训渭华农民骨干28名,新建枪炮修械所一处。与此同时,积极组织部队官兵深入广大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对土豪劣绅的斗争,并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启发群众觉悟,将“共产党”“共产主义”“革命”“苏维埃政权”等字眼首先带进重峦叠嶂的洛南山区。时隔不到一年,以景村农民刘实通、岳新明等为首的400多名群众揭竿而起的“红枪会”成立了。“红枪会”不断壮大,后被红二十五军改编为抗捐第一军,连同这块受革命熏陶的山地一起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8年5月7日,唐澍和许权中一起率部参加渭华起义。起义中,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任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以一个无产阶级开路先锋的雄才大略,精湛的军事经验,带领军队深入开展武装斗争,为渭华地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渭华起义以后,1928年6月25日,唐澍率领工农革命军300余人翻越秦岭第二次来到洛南,进入两岔河休整。他没有因为渭华起义的失败而灰心,更没有因处境的困难而一蹶不振,和刘志丹一起宣传工农革命军的主张和革命道理,深得群众的信服。很多群众主动收拾好房子,把战士接进家里。与此同时,唐澍认真调查地形、交通、民情,布置岗哨,派赵雅生大队开赴两岔河以东30余里的保安镇驻防,做好应付多种战斗的准备工作。  

待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以后,唐澍、刘志丹率领部队深入开展打土豪、分财物、救穷人运动,处决了两岔河街地痞蔡林娃和保安焦沟奸淫妇女的坏和尚,没收了两岔河街“合盛顺”商号的粮食、烧酒、猪肉,保安“义仓”的粮食,财东杨治太家中的铜元,分给了当地贫苦农民。6月30日,唐澍接到保安赵雅生的急电:“李虎臣部从潼关撤下来的方少海、丁增华等几个残旅‘围剿’保安,请火速派兵增援。”唐澍亲率工农革命军二大队六中队和还未归建制的3个班近百人星夜驰援保安。不料,刚到保安街雷家院,便遭敌兵包围。激战中,因敌众我寡、弹尽无援,年仅25岁的总司令唐澍与4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壮烈牺牲。

嗜血成性的敌人把唐澍的头颅割下来,悬在洛南县城门示众。不长时间,几个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取下唐澍的头颅,悄悄掩埋。唐澍的遗体由保安唐岭农民余善伯用新席裹住,和余善歧、余善有、党金同等人埋在唐岭的栲树梁上。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唐澍烈士的颅骨至今未能找到下落,烈士的忠骨未能完整入冢。

2011年以来,河北日报记者、唐澍烈士故乡贾庄村两委会及唐澍烈士本家后裔先后多次来洛南寻访烈士的足迹,开展祭奠活动。在中共洛南县委和史志办、保安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他们详细地了解了唐澍烈士参加革命后的工作履历,在陕西、洛南开展工农革命斗争的经过及光辉历程。河北日报及徐水县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使这位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在燕赵大地得以广泛传播。

2013年,河北省徐水县瀑河乡贾庄村两委会还在烈士的故乡为唐澍筹建陵园。2014年7月1日,徐水县委组织举行了隆重的陵园落成仪式和纪念活动。

2014年7月中下旬,河北《燕赵都市报》(冀中版)派出两名记者来洛南及商洛渭华地区探访烈士的足迹,洛南县委宣传部、史志办,洛南县保安镇给予全力配合支持。2014年8月4日、5日、6日3天,《燕赵都市报》(冀中版)分别以《本报记者跨越两省探访“总司令”唐澍的革命足迹》《86年后,两杯黄土化作英魂终回乡》《保定书生名扬秦岭大地 记者探寻唐澍传奇人生》为题,专版介绍唐澍烈士的革命历程、革命事迹以及对革命的贡献。

2014年9月中下旬,在全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洛南县委党史县志办公室在全县开展了“网上祭奠英烈”活动,介绍的首位先烈就是唐澍烈士。

罗锦文烈士

罗锦文是殉职于抗日疆场的洛南籍烈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8月,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于8月底9月上旬兵分两路,从韩城、潼关两地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并沿同蒲路北上,直抵晋西北的原平县反击日本侵略者。全国上下,各族人民、各人民团体、各行各业纷纷成立组织,声援抗日,支援抗日。时任西安同仁医院副院长的青年医师罗锦文和看护苏道理下班以后奔波于广仁医院、省立医院和西安培华职业学校间,积极联络,共商救国大业。

罗锦文,男,时年23岁,陕西省洛南县三条岭蟒岭沟人。罗锦文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责任感,他常讲民族至上,祖国为大,要以社会利益为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一面积极组织联络,多次找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同志,陈述自己忧患之情和抗战决心。在“八办”,罗锦文与伍云甫处长进行了多次交谈,伍处长向他介绍了延安和抗日前线的情况,罗锦文言道:“去延安,这是潮流,我们都十分向往。前方打仗这么紧,伤员那么多,我觉得那儿最需要医务人员。能直接为八路军服务,这就是我的心愿……”伍处长拍拍罗锦文的肩膀说:“你说得很对,前线需要你们,八路军盼着你们……”回到医院以后,他便积极开展救护队成员的串联和组织工作。8月以后,罗锦文又分别写信给广仁医院同学,时在洛阳白马寺一四六后方医院从医的崔海潮、陕州二十六后方医院的曹民哉、姨弟罗惠民、驻泾阳三十八军留守处医生荆璞、董志侠和时在三十八军教导团四连任文书的姨弟罗惠文等人,要求他们返回西安。罗锦文在给姨弟罗惠文的信中说:“现在,上前线到八路军中服务的时机到了。”罗惠文由三原县给罗锦文当即回信:“日本帝国主义向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我恨不得一下子飞到抗日前线……”

崔海潮,男,时年24岁,洛南县保安街人,原西安广仁医院学生,卢沟桥事变爆发,学业未竟。在民族危难之际,他和同学积极寻求抗日救国的途径,后经陕西省卫生厅介绍到河南洛阳白马寺一四六后方医院任职。走时,他和罗锦文相约:若要上前线,一定要通知他。收到罗锦文的信后,崔便立即弃职返回西安。据崔后来回忆:他们见面后,罗锦文对他说:“日寇已打到山西,半壁山河将要陷入敌手,国难当头,民族危机加重,前方将士正在浴血奋战,伤亡很大,急需很多医护人员去救护,我已同‘八办’取得联系,准备组织一支医疗队开赴前方……”听了罗锦文的话,他心情十分激动地说:“去抗日前线是我的夙愿。一四六医院医疗条件虽然不错,个人待遇也很优厚,但看到祖国的美好河山被敌践踏,骨肉同胞在痛苦中呻吟,我的心像刀扎一样难过,上前线我当然求之不得!”崔海潮以看望未婚妻为名来到省立医院,想动员未婚妻赵玉莲一同前往。可是不管崔怎样开导,怎样讲抗日的道理、年轻人应该怎样活着,她都摆脱不了家庭的束缚。最后,崔海潮表明如不能一同前往抗日前线,婚姻关系就难以维持。赵玉莲还想以爱情的纽带来挽留崔和她一起在西安工作,然而,比起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兴衰来,爱情就成了次而又次的位置了,强烈的民族责任心驱使他毅然离开了自己心上人,奔向抗日前线。

洛南县保安街人吕书林,当时是西安广仁医院学生,毕业后留院工作。崔海潮约他一同来到省立医院,想动员自己的胞妹吕英杰一同参加救护队上前线,当得知妹妹早已报上名后,便问:“参加救护队上前线是很苦的,甚至还会流血牺牲,你怕不怕?”“你们不怕,难道我就怕吗?”听了妹妹坚定的话语,他十分高兴。

省立医院的内科护士胡秀英,是西安市人,她1934年考入省立医院后,在中共西安地下组织和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崔廷儒的教育培养下,思想不断进步,到前线去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决一死战,已成为她的一个愿望。所以,一经罗锦文发动,她积极响应,还联系了省立医院翟碧文等人参加了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上前线时,她仅仅只有16岁。

1937年10月中下旬,为遮掩国民党特务的耳目,罗锦文一面坚持全天门诊,一面派苏道理先后到广仁医院、培华职校通知队员准备集中。这时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成员已基本到齐,外地工作的同志均已回到西安。共计14人,其中男青年9人,女青年5人;洛南籍8人;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6岁。

出发前夕,罗锦文来不及和父母道别,便写信给父母,告知自己的行踪:“儿已同同学组织救护队,儿任队长,事已就绪,不日可将队员招齐,以备出发前方。当这困难的时候,无我无家,因是事实,假使日本鬼子来此,我们做亡国奴呢?还是当刀下鬼?这是3岁童子也料得到的。”“儿已退出股东,共折一半,合洋160元,七折八扣,吃亏不小,这也是儿自愿牺牲……”言虽不多,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一个普通青年的爱国之情、赤子之心。

1937年10月下旬,罗锦文领着苏道理、崔海潮、吕书林等两次到西安七贤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受到伍云甫处长的热情接待,伍处长传达了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的联名回电:“不怨苦可前来,这是十二分的欢迎。”救护队出发前,伍处长与大家见面并进行了亲切交谈,他向队员们介绍了残酷的战争与艰苦的生活,他说:“前方将士多么渴望医务人员,你们去,那真是雪里送炭……”伍处长的话使这些年轻人心里热乎乎的,报效祖国的重担压在了自己的肩上,又兴奋,又心急,恨不得插翅膀飞向前方。罗锦文代表全体队员表示了决心:“你放心,我们宁肯战死疆场,不当逃兵,不打败日本侵略者,不回家园。”伍处长当时也很感慨,一边和队员一一握手道别,一边不停地点头“好啊!好啊!”直送同志们到门庭。

1937年11月初的一天晚上,队员们满怀抗日救亡的拳拳之心,坐上了东去的“闷罐子”火车,开赴抗日前线。

在山西省洪洞县高公村八路军总卫生部,卫生部长姜齐贤热情接待了罗锦文一行,并高度赞扬了救护队员的爱国行动,他说:“你们是全国第一个自愿上前线的救护队,长途跋涉,很辛苦了,好好休息几天。”救护队员参战心切,立即到附近的医院看望伤病员。罗锦文还给一个曾留学日本的住院病人梁希哲作了切除痈疮手术。嗣后,八路军总部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致欢迎词说:“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的同志,不远千里,不畏艰苦,奔赴抗日前线,由于前线战事紧张,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不能亲自接见大家,我代表他们及八路军总部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这种忧国忧民的行动,应受到人民的尊重,你们是炎黄的好子孙,人民的好儿女,是全国青年学习的好榜样。”晚上,血花剧团演了《平型关大捷》、《打回老家去》等歌曲,使这些才步入前线的白衣战士又一次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此后总卫生部对救护队员进行分配,罗锦文和他的战友们分别在部队各医疗救护单位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罗锦文当时的职务是八路军前方野战医院外科手术室医师兼医疗学教官。1938年7月,应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之急需,前方野战医院院长曾育生偕同罗锦文等,到贺龙的一二0师卫生处工作,罗锦文任该师外科手术室主任。他不辞劳苦,常在日寇的炮火之下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战中为伤员赶做手术。后来随着战局的进展,贺龙、关向应率一二0师师直属部队七一五、七一六团挺进冀中,执行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晋西北仅留三五八旅,战斗日趋频繁、激烈,伤员剧增,救护工作十分紧张。由于生活困难,加上夜以继日的工作,罗锦文终于积劳成疾,高烧40度不退,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兼医院政委刘惠农劝其休息,他坚持不肯。1939年10月12日,在岚县五里岗为伤员赶做手术时,罗锦文几次昏厥,仍坚持工作,最后终于昏倒在手术台边,以身殉职,年仅25岁。罗锦文牺牲后,三五八旅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参加的追悼大会,并将遗体安葬在岚县五里岗。旅政治部主任刘惠农与国民党洛南县政府联系,寄回200元安家费。洛南县县长郝兆先挥笔为其题写了“效命国家万古不朽,献身民族百世留芳”的挽联以慰先烈。全国解放后,洛南县人民政府追任罗锦文为革命烈士,并在其父住地洛南县古城街为烈士树碑纪念,教育后人。

巍巍秦蟒之间,浩瀚之河汉星空,洛南英烈的群星照耀,永远给勤劳奋进的洛南人民以荣耀,永远给洛南大地增添无比的光彩,洛南英烈的光辉事迹将会永远成为洛南人民前进的号角,照耀和鼓舞洛南人民在新的征程上谱写新的篇章。

2017年6月15日